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江蘇有效穩住經濟基本盤、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實踐中不斷取得了新成就。全省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達12.3萬億元,同比增長2.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14.4萬元,居全國省區之首。對標高質量發展幾個維度,科技創新水平顯著提高;城鄉融合、區域一體化發展不斷取得成效;環境治理能力明顯增強,綠色發展成果顯著;外貿外資保持良好勢頭,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升。新的歷史起點上,為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實現良好開局,江蘇更應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更多作為為全國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上走在前列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江蘇要加快制造強省建設,就要依托創新驅動,更大力度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揚優勢,著力構建市場競爭力強、可持續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一是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包括,強化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要全力保障蘇州實驗室建設,充分發揮紫金山實驗室、太湖實驗室、鐘山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對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升級,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要落實創新激勵政策,壯大高新技術企業集群,培育具有國際視野、掌握關鍵資源和核心競爭力的“鏈主”企業,加大力度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形成上下游協調聯動、大中小融通發展的產業生態系統。
二是以集群培育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要進一步提升先進制造業能級。深入實施產業強鏈行動計劃,高標準建好10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和16個省重點集群,推動新型電力和新能源裝備、生物醫藥、海工裝備等集群加快向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躍升。要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著力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鍛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
三是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促進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促進研發、設計、咨詢、專利、會展等生產性服務業做好專業化高端化服務,強化金融支撐、優化金融服務,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更好滿足產業鏈升級需要。推動生活性服務業補短板、上水平。要強化城鄉教育、公共衛生、基本醫療、文化體育等領域的公益性基礎性服務供給,促進健康、養老、育幼等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多元化升級,更好滿足居民美好生活需要。
在打造數字經濟新引擎上找準定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產業數字化發展進程不斷加快,產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正在成為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著力點。為此,要將數字經濟作為江蘇轉型發展的關鍵增量,以“智改數轉”為抓手推進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
提高數字技術供給能力。一要加快數字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要完善“揭榜掛帥”科技攻關機制,在高端芯片、新材料、工業軟件、核心算法等戰略性前瞻性領域補短板、鍛長板,解決基礎技術產業體系與高附加值環節的“卡脖子”技術難題。二要實現基礎前沿數字技術突破。要加大對前沿基礎研究的支持,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推動行業企業、平臺企業、數字技術服務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開展融合創新和開源創新。
平臺化賦能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一方面發揮工業互聯網平臺對傳統產業的賦能賦智作用。通過打造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工業新模式新業態,實現全過程、全要素、全環節的信息互聯互通,推動工業企業在開放合作中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另一方面以平臺體系化建設助力降本增效。要統籌推進以大數據中心為重點的算力基礎設施和以衛星通信網絡為重點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工業互聯網平臺、金融互聯網平臺、電商平臺、交通出行平臺、物流平臺等“綜合型+特色型+專業型”平臺體系發展壯大,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促進生產、流通、服務降本增效。
激發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潛能。一要多措并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面開展中小企業免費數字化診斷服務,在技術、資金、服務、人才等方面加強資源支持。二要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示范引領。要培育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數字領航企業和“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特色基地,鼓勵行業龍頭企業、“鏈主”企業、燈塔工廠輸出適應行業特點的數字化轉型方案,推動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業務協同,助力實現“鏈式”轉型。 在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上做好引領
事業因人才而興,人才因事業而聚。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需要在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上做好引領,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打造世界級人才集聚高地。
一是優化人才政策體系。多維度引進人才。要樹立全球視野,積極參與國內外人才競爭,加大人才開放力度。要以規劃引人才、以產業引人才、以市場引人才,實現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人才的優化配置,完善人才戰略布局。引進和培養更多高水平創新人才。要充分發揮在蘇兩院院士等高端人才的科技引領作用,補齊拔尖創新人才短板。實施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根據不同層次、不同階段的人才制定差異化的引進扶持政策,推動人才政策相互配套、有機銜接,打好吸引人才“組合拳”。
二是縱深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包括,深化人才管理體制改革。要向用人主體充分授權,如下放外資人才中介機構審批權,充分發揮用人主體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中的積極作用。要培育統一開放、競爭有效的人才大市場,破除阻礙人才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完善人才發展平臺體系。要充分發揮科教資源豐富等優勢,搭建各類服務人才的創新創業平臺、產學研合作和成果轉化基地,爭創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平臺載體,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營造開放包容的人才發展環境,不斷提升對國內外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作者為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經濟增長研究院院長,江蘇省人民政府參事,江蘇省數字經濟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