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環境好不好、美不美,直接關系農民群眾生活的品質、關系農業強省建設的成色。近年來,江蘇瞄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目標,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有力有序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截至2023年7月底,全省6個縣、60個鄉鎮、673個村列入首批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范名單。與此同時,各地也涌現出一批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范典型,比如昆山市的“百村共美”、宜興市的和美鄉村、常熟市古里鎮的“三美一高”等。目前,江蘇逐漸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成效顯著的美麗鄉村建設之路,但仍需關注差異化、特色化等問題,為加快建設具有江蘇特色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貢獻力量。
堅持生產、生活、生態的有機融合
農村社區既是生活空間也是生產空間,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不僅僅是環境美,還需要體現產業美、生活美和人文美等特征。如何既保留鄉土鄉韻,又促進美麗鄉村的產業發展?南京江寧區觀音殿村及世凹村作出了“三生融合”的有益探索,打造宜居生態環境的同時,堅持產業興旺是核心,保留古村原生空間形態,通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來提升村民收入。實踐證明,打造天藍地綠的生態空間、建設舒適宜居的生活空間以及形成集約高效的產業生態圈,有助于將鄉村生態資源的優勢更好轉化為經濟發展動能。當前,蘇南部分鄉村正在形成景美、村美、家美相統一的地區,該區域也具有產業、村集體經濟等優勢,“美麗風景”正在向“美麗經濟”的有效轉化,最終促進生態環境與農民生產生活改善的雙提升。
堅持物質和精神的有機融合
美麗鄉村不僅要體現在外在,更要體現在鄉風文明上。比如,常熟市古里鎮以美麗鄉村建設為重要契機,促進基礎設施硬實力和鄉村文化軟實力雙提升,最終實現“看得見鄉景”“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的有機融合。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建設目標任務是全方位、多層次的,一方面重點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集中力量解決農村最突出的“臟亂差”問題。另一方面促進鄉風文明建設,改變落后觀念摒棄陳規陋習,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通過環境的改善凝聚村莊發展“向心力”,加快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與實現共同富裕協調發展,真正實現農村有鄉味、農民有地氣。
堅持建設和管護的有機融合
和美鄉村怎么美得長久?環境設施的后期管護是關鍵。當前,蘇南、蘇中、蘇北工作基礎、所處發展階段不同,推進重點也有所不同。比如蘇南更加要注重高質量推進人居環境建設,實現全域長效管護,蘇中需通過責任體系和考核機制等健全管護機制,蘇北亟待補齊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短板。總體而言,各區域需在“面”上寫好長效文章,警惕建好后沒機制管、沒人管、沒錢管的現象。對此,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地理條件、民風民俗、財政狀況等,選擇接地氣的技術路徑建設節本增效的環境設施,尤其是項目實施規劃階段就要兼顧管護機制、管護主體及資金來源等問題。另一方面需要依據經濟水平、居民意愿和整治重點等確定融資模式及運行管護方式,通過因地制宜的分區分類推進,促進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的建立與落實。
堅持政府引導和農民主體地位的有機融合
美麗鄉村不能僅依賴外界資源“輸血”,還需要激發農民主體作用,實現自身“造血”。比如,宜興市通過廣泛宣傳、入戶走訪、黨員帶頭等方式,調動群眾參與村莊清潔行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精準對接政府決策與農民實際需求。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不僅要強調各級黨組織和政府在規劃設計、財政資金和機制設計等方面的責任,更需突出農民主體地位,比如以滿足農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要為前提,重點關注基礎性、普惠性民生工程建設;同時要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宣傳引導,通過積分兌換、文明家庭評選等制度明確村民責任,有效激發村民共建共治的積極性,形成政府主導與農民主體有機銜接和良性互動的共同締造格局。
(作者分別為南京農業大學金善寶農業現代化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南京農業大學金善寶農業現代化發展研究院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