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的深化推進,江蘇初步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江蘇特點的黨建引領、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村級集體經濟充分發展的“1+4+1”鄉村治理路徑,被稱為“菱形模式”。該模式突出強調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領導地位,在自治法治德治三者相互融合的基礎上,注重智能化手段在其中的應用和促進作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為治理實踐提供必要的經濟支撐。鄉村治理水平和效能是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的重要支撐。新征程上,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可以圍繞以下六個方面重點發力。
強化農村基層黨的領導。農村社區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探索建構“抓管帶”的組織體系,在農村基層工作中扎實運用“積分制”等形式,實行管理考評計分制與愛心奉獻加分制結合的辦法對基層黨員進行考評和管理。同時,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人員隊伍建設,各村大力開展農村干部定制培育工程,儲備村級后備干部,實施村(社區)書記“百千萬”工程,加大鄉鎮領導班子的選拔力度,并對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進行培訓,整體優化提升村黨委組織帶頭人隊伍。
完善村民自治實踐。不斷優化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等基層自治組織,豐富和健全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群眾自治組織。同時,各村將非村“兩委”的優秀人才吸引到議事協商隊伍中,引導非戶籍居民共同參與鄉村治理,建設好、利用好協商議事室,圍繞老百姓關心的事常態開展協商議事活動。另外,各村要積極推行江蘇省提出的“院落自治”等微自治方式,創新適合鄉村狀況的基層自治平臺和方式,將數字化手段運用到村民自治當中,提升基層自治效率。
加強平安鄉村法治建設。不斷完善農村治安防控體系,以科技賦能推進網格化治理體系,網格員定點巡邏保障鄉村安全。在鄉村法律人才方面,大力實施農村“法律明白人工程”,深入推進“一村一法律顧問”,高效開展鄉村法律活動及法律援助,并借助互聯網技術力量打造24小時自助法院等。村委會充分用好鄉村宣傳欄廣泛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結合田間地頭的各種文娛活動,切實提升村民的法律意識。
提高鄉村德治水平。各村加快修訂和完善與本村現實情況相符的村規民約,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用,并采取多樣形式宣傳,在實施過程中不斷提高村規民約的執行力。同時,以村為單位開展理論學習和政策宣傳,推廣并鼓勵村民參加讀書節、民俗文化節等文化活動,培養認定一批優秀文化活動品牌,以鄉村道德模范、先進人物等評選活動發揮榜樣的感染帶動作用,繁榮鄉村文化,推進鄉村精神文明實踐。
深化鄉村智治應用。大力推進鄉村基礎設施與服務終端數字化改造,基層政府、村委會等相關部門通過線上線下并行的方式推進鄉村信息化宣傳,通過數字體驗館等強化村民對數字治理的認知。同時,利用信息技術及時提供農技信息服務和專家咨詢服務,借助大數據建立數據綜合分析預警系統,及時匯集整理“三農”輿情,適時開展預警分析。另外,依托“互聯網+民生服務”,打造涵蓋交通、醫療、教育、文旅等內容在內的綜合服務網絡,建立電子政務服務大廳,實現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
充分發展村集體經濟。以財政支持項目為依托,壯大村集體經濟,走村村聯合發展道路,深化村企合作機制,支持集體經濟組織與城市工商資本等聯合投資、聯合經營等,探索村社融合機制,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領辦創辦生產類、服務類、資源類等各類合作社,并落實農村集體“三資”監管,保障村級集體經濟健康發展。
(作者分別為南京農業大學金善寶農業現代化發展研究院研究員,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副院長、教授;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