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新媒體時代形成的“大輿論場”,較之先前的輿論場,有著鮮明的特點和特殊的形態。它是在新媒體的驅動下由各種因素形成的合力共同構成的。在新媒體時代到來以后,原先的輿論格局被顛覆,輿論引導的難度明顯增加。再則,社會機構和成員都可借助于新媒體成為輿論引導的主體。“大輿論場”發生了明顯變異:一是在不少方面,與輿論相關的各組形成對應關系的雙方之間的界限,隨著新媒體日新月異地發展而日趨模糊,輿論因之而更趨復雜。“大輿論場”“更具有自發性、突發性、公開性、多元性、沖突性、匿名性、無界性、難控性等特點”,大致形成了三個層次:相對明顯的層次,相對不易覺察的層次,不難覺察但不易把握的層次。不可忽視對輿論的引導和對導向的引領。“引領導向”須高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旗幟,這樣才能在“大輿論場”面前從容而有效地應對。
“大輿論場”及當下輿論輿情的新特征
“大輿論場”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呢?習總書記已經通過“更具有自發性、突發性、公開性、多元性、沖突性、匿名性、無界性、難控性等特點”的論述回答了這個問題。八個特點,大致涉及相對明顯的層次、相對不易覺察的層次、不難覺察但不易把握的層次等三個層次。下面對“大輿論場”特點進行分層次考察。
(一)相對明顯的層次
新媒體時代的“大輿論場”,較之以前更具有自發性、突發性、公開性、多元性、匿名性特點。這些特點就屬于相對比較明顯的層次。一個“更”字,表明是相對于新媒體時代來到前這一參照系而言的,意味著和揭示了程度的加深或躍升。
更具有自發性。公眾在參與形成輿論或為輿論添薪加油的過程中所發表的意見,大都具有自發性;而為數不少的公眾以網民的身份在網上發表意見,其言論觀點、其意見表達行為更是自發的、即興的,往往并不是以理性為主導的,而是比較隨意的。公眾自發的輿論(與新聞媒體及相當一部分意見領袖的自為的輿論相對應),以自在輿論的狀態存在,并在“大輿論場”中得到呈現,表現為在表達意見時從眾、隨大流。這是網上輿論中極為常見、極為普遍的現象。那末,公眾在網上公開發表的意見有沒有相對比較自覺的情形呢?當然有。意見領袖發表的意見通常是比較自覺、比較理性的,由此帶動、影響了具有自發性的普通網民的意見表達和意見應和。“更具有自發性”,往往和網民通過自媒體能廣泛地、便捷地參與輿論并及時地從“大輿論場”中受到他人意見和情緒的感染密切相關。
更具有突發性。依附于突發性事件所形成的輿論,無疑和突發事件一樣具有突發性。這類輿論與突發事件如影形相隨,前者對后者作出快速反應,此類情況在新媒體時代的“大輿論場”中并不鮮見。如果官方及官媒不能迅即發布關于突發事件的權威信息,就會丟失在“大輿論場”中的話語權和話語的主導權,從而失去對輿論的控制權,陷入被動的境地。不止是圍繞突發事件而起的輿論相比于以前更具有突發性;在新媒體時代,由沒有時效性的事端、事件引起的輿論,往往也更具有突發性。圍繞某些人物、事件,輿論驟起、立馬形成。這樣的景觀前所未有,從而詮釋了更具有突發性這一特點。突發而起的一部分輿論,在影響對特定人物的社會評價方面,威力甚大。為此,發起和參與突發性輿論者當十分謹慎。
更具有公開性。在網上發表意見,和以往及現在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發表意見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公開表達的意見,后者是屬于不公開或半公開狀態的意見。相比于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發表的意見,在網上發表的意見是更具有公開性的意見。更具有公開性的意見,更能為公眾所感知,因而更具有輿論影響力。
更具有多元性。在網上發表的意見,是任何智能手機的使用者在移動互聯的狀態中均能發表的意見(而根據最新統計數據,我國已經擁有8.47億手機網民,占到網民總數的99.1%)。手機的使用者具有什么樣的多元性,網上的意見和輿論就具有什么樣的多元性。因而“大輿論場”具備了其中的輿論更具有多元性的特點。在這種情況下,眾聲喧嘩必然成為輿論常態,引導輿論和引領導向的難度必然增大。
更具有匿名性。從理論上講,上網須實名登記。特定網民上網以后,管理部門和相關網站的后臺的負責人和工作人員,可以看到其真名實姓和其他身份信息;但是別的網民(輿論的眾多參與者)是無從得知前面提到的特定網民的廬山真面目的。這和新媒體時代來到前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由于在公開表達意見方面可以匿名的方式出現,網民在表達意見時顧忌相對較少,往往顯得比較大膽。這無形中使輿論和輿情趨于復雜,使引導輿論和引領導向的工作難度因之加大。
(二)相對不易覺察的層次
“大輿論場”更具有無界性的特點,即存在于這一層次。各類媒體、各類個人所傳播的信息和表達的意見,混在一起,其界限很難厘清——這是無界性的第一層含義。這些信息和意見,能傳抵共同的輿論空間——這是無界性的第二層含義。國際國內、線上線下、虛擬現實、體制外體制內等的界限,在新媒體技術條件的作用下趨于模糊——這是無界性的第三層含義。由于上述原因,“界”更趨于消失,無界的輿論更容易“交叉感染”,更容易混雜交融。這無疑會給輿論、輿情的研判和引導帶來不小的難度。
(三)不難覺察但不易把握的層次
“大輿論場”的更具有沖突性和難控性的特點,就屬于這一層次。
有研究者認為:“輿論沖突是輿論存在的一種常見狀態,在現實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輿論沖突中,雙方利用合理化、辯解、自我概念建構和范疇化等策略展開辯論,而網絡輿論的戲謔性、情緒化和攻擊性的話語表達,使得公共討論流于簡單膚淺,使網絡輿論與理性探討、形成共識之間相去甚遠。”這一論述道出了“大輿論場”中司空見慣的某些現象。不過筆者認為,“大輿論場”中在凸顯沖突性方面還有更甚者。例如,污蔑英雄者和捍衛英雄者之間的沖突,進行“人肉搜索”一方與受“人肉搜索”之苦的另一方之間的沖突,實施網絡暴力者與網絡暴力的受害者之間的沖突,動不動在網上發飆、顯現出戾氣者與受其傷害者之間的沖突,等等。輿論沖突的雙方,一般是存在著“非”與“是”之間的本質差別的。在引導輿論和引領導向時,須敢于“亮劍”(亮見),旗幟鮮明地是所是、非所非。
在“大輿論場”中,各種意見呈共時性分布。憑借著匿名性特點,網民所發表的意見的尖銳程度和對立程度較之以前大增;加之網上較為普遍地存在著戾氣,沖突性特點毫無疑問更加明顯。沖突,既是意見的沖突,又是態度和情緒的沖突。由此可以說,沖突性既見于輿論層面(多人公開表達意見且形成交集屬輿論),又見于輿情層面(未得到公開表達的公眾意見,以及公眾的態度和情緒,一概屬輿情)。只要上網,就能分明感覺到輿論和輿情中存在的沖突性。化解這種沖突性,并非易事。由此可以說,“大輿論場”更具有沖突性的特點不難覺察但難以把握。與此相聯系,輿論往往存在很大的變數,一旦處置不當會變得更難控制。對輿論和輿情進行準確的研判方才可能在此基礎上應對裕如,有效引導輿論和引領導向。而離開了高舉馬克思主義的旗幟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旗幟,則既不可能正確地進行輿論和輿情研判,也不可能有效地引導輿論和引領導向。
綜上所述,“大輿論場”所呈現的八個方面的特點,無疑給引導輿論和引領導向帶來了新的挑戰。
舉旗引領導向在新媒體時代尤為重要
在新媒體時代,“大輿論場”的客觀現實對擔負引導輿論和引領導向重任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其中之一是必須更高地舉起馬克思主義的旗幟,更高地舉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旗幟。這顯得尤為重要。
(一)不可忽視對輿論的引導和對導向的引領
“天下畢竟好人多”,這是一個合乎客觀事實的基本判斷。在以好人居多的社會中,輿論的自然情況應當是“好的輿論”或具有“好的輿論”的素質的輿論占據上風。這是進行輿論引導和導向引領的現實基礎,也是自在輿論的基本狀況。但實際情況要復雜得多。
輿論是一種由公眾發表的意見交集而成的人類精神現象。在引導輿論和引領導向的過程中,不可忽視如下情形:
第一,意見由得到披露的事實信息而來,引發輿論的事實信息未必確切,導致公眾對事實信息發表的意見出現偏頗。
第二,由于在第一時間權威信息披露和權威意見表達的缺位(未能先發制人、先聲奪人),謠言和不實傳聞易于進入和占領公眾的心理空間,后續的輿論引導和導向引領的難度將有所增加。
第三,鑒于某些事實信息本身具有復雜性,對此會出現不同的解讀和反應,公眾的意見表達會呈眾說紛紜的形態。有研究者指出:“互聯網時代,網絡日益成為了各種利益訴求的集散地和輿論的放大器,為民眾表達利益訴求提供了有效的途徑。但問題是,網民在表達利益訴求的時候,常常表現出了非常態化的社會心理,如仇官、仇富、謾罵、宣泄等不滿情緒的表達。網絡利益訴求的開放性和無序性給社會公共管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需要社會管理者創新管理思維,積極完善網絡社會的管理機制,優化網絡生態環境,推進和諧社會建設。”訴求集散,使訴求在得以通過網絡匯聚的同時通過網絡得到擴散;輿論放大,使輿論呈現相互感染和急遽倍增的效應。何況其間不乏非常態化的仇官和仇富等社會心理,不乏怨、恨、憤、怒等情緒的宣泄。
第四,在新媒體時代,在輿論運行的過程中,輿論參與者表達的意見既可能相互應和、相互感染,又可能相互抵牾、相互對立,有待具有權威性的意見進行輿論引導,有待高舉旗幟引領導向。
第五,一部分意見領袖,擁有數量眾多的“粉絲”,其意見往往能產生相當大的輿論影響力。在輿論運行的某些重要節點上,意見領袖起到了使輿論達到高潮、形成狂潮或使輿論改變方向的作用。
第六,在一些場合,有著經濟利益訴求的網絡水軍見有利可圖,也會有所行動,其偏離事實真相和正確意見的“灌水”行為,會對公眾輿論構成誤導(而公眾又難以及時地、準確地判斷網絡水軍的存在方式和作用方式)。
第七,不可無視西方某些發達國家對我國進行的意識形態滲透。這種滲透,對“大輿論場”造成了干擾、制造了思想混亂。這種滲透,往往基于貌似客觀的事實信息的披露和貌似公正的意見的表達,具有相當大的迷惑性。
以上原因和因素,決定了“不好的輿論”有著一定的存在空間;“好的輿論”不一定在一開始就被廣泛接受和占據主流地位。可見,擴大“好的輿論”的影響力以確保其主流地位,縮小“不好的輿論”的存在空間并消除其負面影響,是輿論引導和導向引領的神圣職責和崇高使命之所在。
(二)“引領導向”須“高舉旗幟”
在輿論引導主體多元化的情況下,對輿論導向有必要加以引領。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在錯綜復雜的“大輿論場”中準確進行輿論狀況和走向判斷并進行正確決策的指南針和定星盤。引領輿論導向的最根本的方法是高高地舉起馬克思主義的旗幟,高高地舉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旗幟。以旗幟作為發揮引領作用的思想力量,作為分清是非對錯的最高標準,作為應對復雜的輿論和輿情的定海神針。今天的新聞輿論工作者必須這樣,未來的新聞輿論工作者同樣必須這樣。
(三)就“大輿論場”的特點進行恰當應對
1.對“大輿論場”的特點有正確且深刻的認知
習總書記關于 “大輿論場”的八個特點的論述,所涉及的每一個特點都非常重要。對這些特點,應有正確且深刻的認知。努力解決好認知問題,不出偏差,消除誤區。例如沖突性。既要看到“大輿論場”所具有的沖突性(無視沖突性是沒有道理的),但又不可夸大沖突性和在沖突性面前顯得無可奈何。在輿論傳播的界限問題上,如果停留于原有的認識,顯然與更具有無界性特點的現實不相吻合。
2.針對不同特點進行恰到好處的處置
對八個特點中的某些特點,主要是須進行科學的認知,例如自發性、匿名性、公開性、多元性、無界性等。進行正確認知,可為后續的理性的、最優的處置奠定基礎。而缺乏正確的認知,則會在“大輿論場”中的處置留下隱患。
而對另一些特點,則須在正確認知的基礎上有進一步的作為,例如,對突發性、沖突性、難控性特點,不能僅停留于正確認知的層面,還應有相應的有效行動。
針對突發性特點所應采取的對策是:根據對輿論和輿情的密切關注,進行盡可能準確的預測和預判;在事發后,及時披露事件信息,不為謠言和不實傳聞預留滋生土壤和傳播空間;慎重研判現實輿情,采取積極、主動、有效的輿論輿情應對措施。
面對沖突性特點,須清楚了解輿論沖突之所在和輿論沖突之由來(由輿論場內因素和場外因素兩個方面進行探尋),在此基礎上探討解決輿論沖突的有效路徑。
“大輿論場”的輿論具有難控性是不爭的事實。在難控的輿論面前一籌莫展,這不是應取的態度。研究引導輿論和引領導向的良方,是新聞輿論工作者的應盡責任。例如,要把及時披露重要權威信息的主動權掌握在手中,做到先聲奪人和先發制人,不失時機地占領輿論的制高點;深入探討公眾的接受心理,在“大輿論場”內外多做順應民心之事,不做令公眾反感的事;有效防止輿論和輿情被引爆,對可能的引爆點要有預測、有防范;提高新聞發言人的發言水準,使新聞發言工作取得更好的輿論引導成效;等等。
“大輿論場”是一個新的概念,內容豐富、含義深刻、底蘊豐厚。對“大輿論場”進行學理研究和應用研究,是提高解決引導輿論、引領導向這一重大現實問題的理性自覺和實際能力之所需,同樣也是深化輿論學和新聞傳播學學術內涵之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