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立足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作出了“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的戰略部署。《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進一步提出“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驗收、管護機制”,對進一步保障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提出具體要求。
高標準農田不僅要高標準建設,更要高效管理、充分利用,實現建管并重,確保高標準農田真正“高”起來,真正做到建一畝成一畝,發揮最大效益。
改善農田生態
高標準農田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和關鍵,其建設意義深遠,作用重大。
一是提高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通過優化農田布局、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提升土壤肥力等措施,高標準農田能夠大幅提升糧食作物的單產和總產量,有效增強國家的糧食自給能力。二是推動了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升級。高標準農田建設注重科技投入和現代化管理,推動農業生產向規模化、集約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和效益。三是改善了農田生態環境。高標準農田建設注重生態保護,通過植樹造林、水土保持、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措施,改善農田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四是提高了農田抗災減災能力。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完善農田水利設施、增強農田排水能力、提高農田土壤保水能力等措施,減少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五是拓寬了農民收入渠道、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
隨著政府部門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逐漸重視和財政扶持力度的不斷加大,高標準農田項目區面積大幅增加,為農業農村生產發展筑牢了堅實基礎。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已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能夠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2023年,我國同步推進高標準農田新建4500萬畝、改造提升3500萬畝年度建設任務落地,全國高標準農田保有量和質量均有明顯提升,對糧食生產能力和防災抗災能力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
發揮長期效應
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建成并非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如何對項目進行有效的管理和維護,確保其長期發揮效益,至關重要。
建立健全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機制。明確農田管護的責任主體,建立健全農田設施維護和保養的管理體系。一方面,建立“縣市負總責、鄉鎮為主體、村級落實”的建后管護機制,明確縣鄉村和農戶、經營主體等各層面的管護職責。縣級人民政府對建后管護負總責,項目所在鄉鎮人民政府履行建后管護監管主體責任。另一方面,已規模流轉的高標準農田,經營主體落實管護責任。未流轉的高標準農田,所在村民委員會落實管護責任。結合各地探索實施“田長制”的契機,建立長效監管機制,推進網格化管理,層層壓實監管責任。
推廣高標準農田建后典型管護模式。一方面,積極借鑒各地優秀的管護經驗。各地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管護中,形成了一批典型經驗。比如,江蘇省啟東市近海鎮的村集體管護模式、重慶市萬州區的第三方機構管護模式、河北省的保險公司管護模式、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的“田長制”管護模式等。另一方面,各地區應因地制宜探索自己獨特的管護模式。比如,四川省邛崍市積極探索建立種植業主、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鎮土地合作聯社“三方主體”聯合維護機制,發揮各自優勢,各司其職,相互配合,高效管護高標準農田。
加大對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管護的科技投入力度。鼓勵農田建設創新研發,用科技助力農田建設。加大對農田管護新技術的推廣力度,提高農民對新技術的接受程度。鼓勵科研機構和高校參與農田管護技術的研究與創新,提高土地整治技術、水利灌溉技術、農業機械化技術、農業信息化技術等方面的水平,為農田管護提供技術支持。加強對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管護的技術培訓與推廣,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和能力。進一步加大科技培訓力度,重點培訓、推廣節水高效種植、高效栽培等先進實用的技術,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管護的監管體系。構建農田管護動態監測監管機制,增強高標準農田管護效率,為高標準農田持久發揮效能提供了有力保障。首先是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管護的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機制,加強對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管護的過程監督和結果監督,及時發現和糾正存在的問題。其次是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管護的績效考核制度,根據高標準農田的質量和效益進行獎懲,激勵各方積極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管護。最后是綜合運用地理信息、物聯網等信息化手段,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的監測管護系統,實現高標準農田建設、保護、利用情況可查。
穩定資金投入
資金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保障。為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順利進行和長期效益的發揮,必須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穩定的資金投入和多元化的投入渠道。
加大政府對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管護的資金投入,確保農田設施的日常維護和保養工作得到有效落實。建議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在財政預算中的比重,確保每年有足夠的財政資金用于高標準農田的新建、改造提升以及后期管護。對已完成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應給予一定的獎勵和補助,以鼓勵社會主體積極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
探索多元化的資金來源。引入社會資本,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建立“保險+服務”機制,實現“建管合一”,有效解決項目后期管護責任缺失問題,更大限度發揮財政資金效益。設立高標準農田建設專項基金,用于支持重點項目和區域的高標準農田建設。
優化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管護中的資金補助方式。采用“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的方式,鼓勵社會主體和農民積極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對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的新技術、新模式、新材料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和綠色發展。
建立健全對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管護資金的監管機制。加強對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的監管,確保資金安全、有效使用。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使用情況的公開、透明機制,接受社會監督。對違反資金使用規定的行為進行嚴厲查處,確保資金用到實處、發揮實效。
(作者系南京農業大學金善寶農業現代化發展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