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強調“著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要“發展鄉村特色產業”。作為我國東部沿海的經濟與農業大省,江蘇立足魚米之鄉底蘊,整合利用省內各地鄉村的山水草木、傳統手藝、民俗文化等特色資源,大力發展特色種養、特色食品加工、特色手工業、特色休閑旅游等鄉村特色產業鏈,把 “好資源”轉化為 “好品質”,依托“好品質”建設 “好品牌”,在推進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取得了顯著成效。
第一,打造特色鄉村產業鏈條,建設優質農產品品牌,實現鄉村特色產業專業化發展。截至2024年9月,江蘇已建設超10億元的縣域優勢特色產業200多個,農業產業強鎮79家、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18個,獲批建設5個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小特產”已經逐步形成縣域富民“大產業”。第二,注重農產品加工擴量提質,暢通農產品流通渠道,實現鄉村特色產業協同化發展。在加工環節,加強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2023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共有7150家,總計營業收入1.36萬億元。在流通服務環節,建設了一批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和冷鏈集配中心,新增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容積超過100萬立方米。第三,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鄉村特色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深入挖掘農業多元功能,持續開展以 “蘇韻鄉情”為代表的鄉村旅游推介活動。2023年,全省休閑農業綜合收入達到1078億元。加快構建優質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覆蓋農資配送、農機作業服務以及病蟲害防治等多個領域。2023年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各類服務主體達7.4萬家,年服務規模超過7000萬畝次。第四,推動農藥化肥減量增效,推廣生態種養循環模式,推進鄉村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打造化肥農藥實名制購銷渠道,探索推行化肥農藥定額制使用標準,推廣生物有機肥與低毒、低殘留農藥。2024年完成太湖流域農田退水污染核心防控區劃定,總面積約188萬畝。
新時代背景下,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是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未來發展的時代定位與戰略選擇。通過發展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場競爭力的鄉村特色產業,可以有效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助力江蘇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列,加快高水平農業強省建設,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引領鏈式延伸改革,鞏固特色產業鏈條體系。一方面,統籌推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的協同發展,加強區域公用品牌的規范化培育和管理工作,以加工業發展引領農村一二三產縱向深度貫通。在發揮稻米、茶葉、水產等優勢產業的基礎上,積極培育米淀粉、米蛋白、稻米油等精深加工產業,以及預制菜等新型業態,豐富產業應用場景,提供多元終端消費食品,實現多層次、多環節增值。另一方面,改革農產品流通體系,構建集收購、儲存、加工、運輸、銷售于一體的現代流通網絡。建立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主體、農民參與的農資供應鏈協同機制。加大農村電商扶持力度,培育示范電商企業,強化電商人才培養,鼓勵營銷模式創新,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創新特色項目改革,強化特色產業集群效應。一方面,緊貼市場需求,因地制宜推進特色家庭經營項目改革創新。利用閑置空地發展果蔬種植、花卉園藝等庭院經濟,推廣林下種植、養殖等林下經濟模式,實現林業資源立體利用。依托鄉村自然風光和人文特色,打造江蘇特色鄉村民宿品牌,吸引城市居民休閑度假,帶動鄉村旅游及相關服務業發展。另一方面,深化縣域經濟特色化發展改革,支持就業容量大、帶動能力強的富民產業。立足縣域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著力發展壯大稻米、生豬等5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持續提升79個農業產業強鎮的綜合實力,形成縣域特色富民產業互促互補格局。
深耕鄉土文化建設,激發特色產業融合活力。一方面,深挖鄉村文化資源,整合自然景觀、民俗風情、歷史遺跡等要素,以“蘇韻鄉情”推介互動為引領打造江蘇特色鄉村旅游精品品牌。舉辦農耕文化節、鄉村音樂節等文化旅游活動,推進鄉村旅游重點村鎮的建設。另一方面,開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改革,鼓勵文化企業、藝術創作者等參與鄉村文化建設,將文化創意融入鄉村旅游產品開發、景觀打造、民宿建設等環節,促進農業與文化、康養、教育、體育等多領域的深度融合發展。同時,深化數字鄉村應用創新改革,利用數字技術深入挖掘和展示鄉村文化的獨特魅力。
推動綠色種養改革,促進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一方面,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綠色種養模式改革。加大綠色農產品種養扶持力度,鼓勵生態種植、健康養殖等綠色生產方式,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和生物防治技術,完善高標準農田長效管護機制。另一方面,加強綠色農產品品牌建設改革,打造具有江蘇特色的綠色農產品品牌集群。完善綠色農業全產業鏈建設,促進加工、倉儲、物流等環節綠色發展。通過認證標識、宣傳推廣等手段,提高消費者對綠色農產品的認知度和信任度,拓寬銷售渠道和市場空間。
(作者分別系金善寶農業現代化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