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又一次為江蘇大地送來浩蕩東風。殷切囑托,催人奮進。江蘇發展每到關鍵時期、每逢重要節點,習近平總書記都親自把脈定向、指路引航。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為主線,新征程上,江蘇一直以昂揚的姿態,鉚足干勁,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努力交出“走在前、做示范”的好答卷。
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農業不僅包含種植業、林草業、畜牧業和漁業等,還包括產前、產中、產后及上下游復雜環節。農業的功能也不只是提供食品和原料,還具有生態涵養、休閑觀光、文化傳承等多重價值屬性。發展多元鏈條和多功能性的大農業,把一些長期被忽視棄置的鄉村資源重新利用起來,讓過去被隱藏的資源價值顯化,能夠賦予農業農村新的發展動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大農業觀,加快構建符合現代化大農業發展需要的體制機制與支持保障。
一是要思維轉型,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展農業發展空間。打破傳統農業的發展思想,重視現代農業產業鏈體系建構,將大農業產業作為一個既有品類與功能差異,又是“接二連三”的產業鏈和價值鏈體系。一方面,要加強農業產業鏈體系建設。在研發、生產、加工、儲運、銷售、品牌、體驗、消費、服務等環節全面發力,推動產業強鏈、補鏈、延鏈,全面提升農業產業鏈體系的整體性、協同性和穩定性。另一方面,要推進農業產業全鏈條升級。以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發掘鄉村多元價值為方向,全方位多途徑開發利用好各種農業資源,尤其是閑置資源、低效資源和潛在資源。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通過聯動農林牧漁、融合農文旅、前后端延伸與上下游拓展,加速打造“六次產業”(以第一產業為基礎,一二三產融合的現代生態農業)和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加快農業向深層次進軍步伐,推動農業產業領域更寬、附加值更高、產業鏈條更長,不斷拓展農業增值增效空間。
二是要市場導向,立足優勢與特色,優化產業布局和產品供給。要充分發揮市場“無形之手”的價格發現功能、資源配置功能和優勝劣汰功能,讓市場在提升農業資源配置效率、優化農業生產布局、改善農產品供給結構、提高農產品價值空間等方面發揮決定性作用。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建設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大農業。立足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合理安排農業產業發展的優先順序,構建優勢區域布局和專業生產格局。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農產品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和大流通體系建設。促進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更加暢通,提高市場運行效率。與此同時,還應瞄準市場需求變化,向品質與特色要效益,向創意與服務要市場。積極開拓“農業+”特色新產品,培養新業態、營造新場景、釋放新活力。以特色產業培育優質企業,以優質企業帶動產業提升。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打造高品質、有口碑的農業“金字招牌”,提升農產品價值承載能力和品牌溢價、品質溢價能力。
三是要科技引領,推進技術創新與數智化賦能,培育新質生產力。以新質生產力助推現代農業產業鏈體系發展,以學科交叉和跨領域協同創新破解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持續加強農業基礎研究,瞄準農業“卡脖子”技術領域,集中資源聯合攻關,瞄準關鍵核心技術,全力搶占農業科技競爭制高點。引導生物科技、新材料、電子信息、人工智能、先進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現代農業發展相結合,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拓展現代農業發展與農業新業態培育的廣度和深度。大力推進農業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充分利用5G、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提升智慧鄉村、智慧農業、智慧倉儲、智慧物流、數商興農水平,給農業產業鏈和供應鏈插上數智化翅膀,實現精準化生產、互聯網化銷售、智能化決策和社會化服務,推動傳統農業向高科技產業轉變,實現行業生產力發展由量變到質變。
四是要改革驅動,強化制度創新與配套保障,完善基礎支撐。深化農村改革,激活農村資源要素,讓廣大農民積極性和創造性迸發出來,讓全社會支農助農興農力量匯聚起來。建立健全農村商品、服務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體系,促進發展要素、各類服務更多下鄉。完善國家農業投入增長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按市場化方式設立鄉村產業發展基金。加大財稅、金融和土地政策支持力度,執行好中小微企業稅費優惠政策,創新農村金融產品與金融服務,有效支持產品有市場、項目有前景、技術有競爭力的農業企業發展,保障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合理用地需求。在夯實現代化大農業經營體系的方向上,構建關系穩定、聯結緊密、權責一致、利益共享、風險可控的聯農帶農機制,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與人才隊伍建設,補齊鄉村道路、物流、信息化、數字化等領域的短板,培育更多現代化大農業亟需的專業人才。
(作者系南京農業大學金善寶農業現代化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