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進行第十一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加強對新質生產力的研究,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的一項重要任務。
A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生產力,先進的生產力反映了時代的進步,也是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新質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是當今時代的先進生產力。創新是主導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基本動力,科技創新則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決定新質生產力發展規模和層次的關鍵力量。
生產力發展的歷史表明,科技進步決定了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方向。有什么樣的科技創新水平,就有什么樣的生產力水平。工業革命以前,產業技術尚未實現革命性突破,生產力停留在和一千年前中世紀差不多的水平,手工勞作是生產的主要方式,效能十分低下。在經歷了長時間的技術積累后,歐洲終于在18世紀中葉爆發了工業革命,蒸汽機、紡紗機、輪船、鐵路等重大科技發明相繼問世,人類進入了工業時代,機械動力代替了人力畜力,生產力水平迅速提升。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寫道:“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采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里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
從那時起到現在,人類社會已經完成了三次工業革命(也稱產業革命),后兩次工業革命同樣帶來生產力水平的巨大提升,也都因科技創新而引起。當前正在出現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信息技術、通信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生物技術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創新取得突破后的產物。這一次工業革命將重塑人類的生產過程,從能源使用到生產加工,從產品設計到質量控制,都將發生重大革命性變化。其中起關鍵核心作用的,仍然是科技創新這一根本力量。只有科技創新取得顯著成效,才有可能實現全要素勞動生產率的迅速提升,而全要素勞動生產率的大幅提升是新質生產力的最大標志。
科技創新與產業變革已經進入到新的時代,正在誕生一批原創性技術和顛覆性技術。這些重大新技術的問世,將有力催生新質生產力。一項重大原創性技術一經出現,就有可能造就一個新的產業;一項顛覆性技術一旦問世,就有可能使原有的產業發生質的變化。培育新質生產力,必須以科技創新取得重大突破為前提,尤其是在原創性技術和顛覆性技術上實現有效突破。
新質生產力雖然直接由技術創新而催生,但科技創新的內涵也包括科學發現和知識創新,不能把科學與技術截然分開。在新的科技革命浪潮推動下,科學與技術的交融和依存關系更加顯著,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往往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導,科學發現是重大關鍵技術突破的前提。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必須加強基礎理論研究。
B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催生新質生產力
技術一旦實現革命性突破,必然引起產業的重大變革,推動生產力向前發展。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產業創新則是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主要載體,產業的深度轉型升級直接催生了新質生產力。
這里所說的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是指以科技創新關鍵性突破為前提、生產效能顯著提升為標志的產業重大變革,這時產業發展已告別原有的狀態和模式,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開始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可以從三個維度理解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一是新產業的涌現,并在產業結構中擔負起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二是傳統產業的提質升級,科技含量顯著增加,發展路徑實現轉型;三是一批未來產業已在初生狀態,很快將成為重要新興產業。
新產業是產業變革中最為活躍的成分,是推動生產力向前發展的主力軍。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以計算機、集成電路、視聽設備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業異軍突起,從一個規模不大的新興產業逐漸發展成國民經濟的支柱型產業,其規模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早已超出鋼鐵產業、汽車產業等傳統支柱產業,而且改變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力。如今,新一代信息產業、互聯網產業、人工智能產業等新興產業正在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力軍,也必將在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力重塑中發揮重要作用。據國際著名商業機構麥肯錫公司的預測,到2030年,全球人工智能產業有望創造高達13萬億美元的GDP,其作用將相當于歷史上的蒸汽機和互聯網。一定要高度重視新興產業的發展,尤其要發揮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的特殊作用。
產業變革不全是新產業的涌現,也包括傳統產業的改造和升級。嚴格意義上講,世界上沒有夕陽的產業,只有夕陽的技術和產品。如今人們只能在博物館里才能看到蒸汽機了,但動力機器時代仍未過時,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各樣的內燃機和動力轉換新技術,從高速列車到電動汽車,可謂應有盡有,產業層次已和過去不可同日而語。我國傳統產業規模巨大,技術升騰空間顯著,實現深度轉型升級具有特別的意義,可以很好地發揮經濟學上所講的“后發優勢”,在產業效能提升上達到顯著的效果。我國高鐵的后來居上,以及正在出現的中國電動汽車占據全球銷量半壁江山的局面,就是有力的例證。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必須緊緊依靠科技創新,勇于和善于采用原創性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產業的深度轉型升級。
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潛在能量,是新一輪先進生產力的有力支撐。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要同時加大對未來產業的布局力度,緊緊把握產業競爭的新優勢。現在是未來產業,若干年后就很有可能是戰略性新興產業。
C數字經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戰場
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數字經濟反映了科學技術創新的新趨勢,使得一大批新產業脫穎而出,有利于效能提升和綠色發展,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戰場。
數字經濟是以數字技術為主要支撐、以數據為生產要素的經濟活動,具有技術先進、影響面廣、應用性強和綠色智能化發展的特征,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數字技術是當今時代創新性最為顯著的先進技術之一,一直處在更新迭代之中,創新步伐始終沒有放慢。以集成電路技術為例,60多年來已經更新了無數代,制程技術標準由原來的微米級跨入到納米級,又從40納米進化到20納米、10納米、7納米、5納米,如今已有成熟的3納米技術,并即將迎來2納米的更為先進的技術,由此帶來的是算力和存儲能力的成倍加大。而且,這一過程并不會很快終止,人類終將會迎來埃米(比納米更小的長度單位)的時代,算力又將實現新的革命性突破。數字技術的不斷創新,必然涌現大批新產業,像網約車、直播帶貨、3D打印、沉浸式旅游等行業,過去只能憑借想象,現在已成為尋常現實,并形成了一個個巨大的市場。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一代的數字技術的發展,又將催生更多的新產業,引發先進生產力的新飛躍。
數字技術可以應用在各行各業,對于傳統產業的深度轉型升級具有特別的意義。廣泛采用先進的數字技術,可以使傳統制造業的生產更加精細,標準化程度大幅提升,產品質量更好,生產效能顯著提高,而且可以實現綠色化生產,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服務業應用先進的數字技術,可以優化流程管理、拓展市場、更好接近客戶與消費者,實現全程數字化運營,大大提升了服務的效能。產業規模越大,產業種類越多,產業數字化的發展空間就越大,效能提升就越顯著。
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有利于重塑我國的競爭優勢,在形成新質生產力方面走在世界的前面。我國人口眾多,產業規模巨大,每天都產生海量的數據,應用場景十分豐富,數字基礎設施發達先進,具備集中資源實現重點突破的體制優勢,通過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可以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在數字經濟領域已有先發優勢,光纖寬帶、5G通信、移動支付、數字平臺企業等數字經濟指標已處于世界前列,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可以塑造我國的新型比較優勢。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充分把握數字經濟發展的重點機遇,堅持走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道路,突出新質生產力的數字經濟特色。
D充分發揮企業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的創新主體作用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以科技創新為引領,落腳在技術創新上,就是實現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技術的革命性突破要成為真正的現實,就必須能應用于產業活動中,成為產業發展和升級的關鍵技術。能夠把這些技術成功應用于產業活動的只有企業,因為企業是檢驗技術突破是否可行的實際主體,因而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創新主體。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要載體,支撐起這一載體的主要力量,就是千千萬萬個有創新活力的企業。
實現技術革命性突破,解決影響產業升級的關鍵核心技術問題,必須真正確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企業在科技創新中唱主角、挑大梁。科技創新的發展規律表明,企業是科技創新無法替代的主體,事關產業發展方向和進程的重大關鍵核心技術往往是由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完成的。要看到,我國在科技創新上出現短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強,即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與國際先進企業相比差距過大,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以及擁有技術標準話語權的企業還是太少,絕大多數企業處于產業價值鏈的中低端。由于體制和歷史的因素,目前我國大多數的創新資源還是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地位尚未真正確立,必須下決心徹底改變這種狀況。
確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發揮企業在形成和發展優質生產力中的特殊作用,尤其要重視兩件工作,一是人才建設,二是加強國際科技合作。人才是第一資源,是科技創新的真正源泉,是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根本依靠。尤其是高層次創新人才,如戰略科學家和產業創新領軍人才,往往就決定了產業發展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層次。除了少數企業外,我國企業的人才供給情況不容樂觀,許多企業難以吸收到一流高校的優秀畢業生,對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要堅持創新資源向企業集中,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和支持企業匯聚一流創新人才。與此同時,企業還必須具有高度的國際化意識,善于匯聚全球創新資源和要素,開展各種形式的國際科技合作。要看到目前在許多領域,一些重要而關鍵的創新資源還是在國際上,要善于利用國際上的創新資源。企業要具備高水平“走出去”的能力,勇于在世界舞臺上展現創新作為。要努力培育我國本土型的科技型跨國公司,做到產業內最優秀的創新人才在哪里,就在哪里建立研發中心,全球產業鏈的資源配置高地在哪里,就把國際營運中心設在哪里。總之,通過高端人才和國際化的打造,培育一批能夠在全球競爭的科技型企業,為形成和發展優質生產力做出企業應有的貢獻。
(作者為東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江蘇社科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