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著力點,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新型生產關系”,進而對科技、教育、人才等政策提出了更高要求。
當前,我國科技創新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原有的科技創新體系已不能適應新時代國家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需求,亟須建立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創新體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健全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舉國體制,必將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保駕護航。
進一步加強新型生產關系變革,為中國式現代化保駕護航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生產力作為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其發展水平決定了生產關系的性質和形式。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在新時代的新質態呈現,是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生產力,代表了生產力的躍遷和質變。新質生產力中的“新科技”“新要素”也對現有生產關系構成了新挑戰,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催生新型生產關系的變革。
具體表現在:一是新質生產力對傳統生產方式的突破,要求生產關系的組織形式、管理模式和內在機制都需要打破舊有束縛,成為適應和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必要條件;二是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主導,需要開放、協同、靈活的生產關系環境,推動知識共享、技術傳播和創新成果快速轉化;三是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生產方式、經營管理、市場需求等深刻變化,需要能夠促進資源高效配置和利用的生產關系;四是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帶來了財富積累和分配的新問題,需要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關系,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因此,進一步加強新型生產關系變革,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中之重。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有新型的生產關系與之配套,這也是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命題意義所在,要求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上有更大的創新和更大的作為,通過新型生產關系的構建來更好地服務新質生產力,這涉及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科技體制和人才體制等多領域的深層次改革,只有真正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的各種痛點和卡點,不斷加強新型生產關系變革,才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根本的動力支持。
新型生產關系變革關鍵在于健全新型舉國體制
縱觀人類歷史發展的歷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僅極大地沖擊了社會生產、流通、交換和消費的各個環節,還促使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物和物與物之間的關系發生深刻轉變。當前,圍繞中國式現代化推進改革,其復雜程度、敏感程度、困難程度一點不亞于從前。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為代表的新興科技廣泛應用,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以科技創新為牽引的新質生產力,必然要求推動生產關系的深刻變革,形成新型生產關系。新型生產關系變革的關鍵在于不斷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打破行政性壟斷和地方保護;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讓各類生產要素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到新質生產力領域,才能加快提升我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加速形成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競爭新優勢。
新型舉國體制在傳統舉國體制的基礎上,明確了舉國體制的適用范圍,以區分其在不同科技創新項目中的作用程度,既能夠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強化黨和國家對重大科技創新的領導,又能夠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優化配置創新資源。新型舉國體制主要根據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重大需求,凝聚舉國力量和市場力量協同發力,聯合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與社會民眾支持力量共同攻克重大科技難題的組織模式和運行機制,其中最鮮明的特點是充分發揮我國制度優勢,并綜合運用行政與市場兩大手段,通過舉國體制把政府、市場、社會有機結合起來,科學統籌、集中力量、優化機制、協同攻關,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發展。
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歸根結底要依賴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和突破。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統部署,強調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體制機制。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化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保駕護航。
一是加強重點領域制度政策統籌,掌握創新發展主動權。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要牢牢抓住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兩個關鍵,需要構建有利于創新發展的市場競爭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制度和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形成有利于激發全社會創造力的體制,培育有利于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創新潛能充分釋放的社會環境。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把政府、市場、社會有機結合起來,強化科技、產業、財稅、金融、人才等政策協同聯動,將新型舉國體制與我國人力資本、市場需求和產業體系及產業鏈優勢相結合,建立長周期的科教資源協同機制,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二是加快布局顛覆性技術前沿領域,搶占科技競爭制高點。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瞄準事關國家發展和安全的戰略性產業領域,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統籌規劃,形成強大的關鍵技術攻關合力。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新能源和生命科學等必爭領域,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的制高點。推進技術經濟條件成熟的戰略性數字領域產業布局,強化體制跟進、政策支持和場景培育,牽引我國戰略性數字領域在全球率先實現規模性產業化。
三是堅持高水平開放創新,創新新型要素配置方式。創新要素配置能夠以高端要素培育推進產業基礎建設,以協同創新牽引產業鏈延長,以市場化配置推動產業融合發展,進而打造具有旺盛生命力和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在數字化、智能化時代,生產資料最大的變化就是數據要素的出現,數據不僅自身創造價值,還能賦能其他生產要素進而創造更大價值。數字化生產關系對信息透明和信任機制提出更高要求,亟待通過持續深化改革,暢通創新要素雙向高效流動機制,創新高端要素配置機制,提升傳統要素配置效率,以數據創新為樞紐,打破各要素間銜接壁壘,疏通產業鏈“斷點”,切實發揮“數字紅利”,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進產業鏈與要素鏈協調互通,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四是完善集體協作攻關機制,構建更具活力的科技創新生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涉及不同學科、多個領域,需要協調聚集不同領域的優質資源進行攻關,要進一步拓寬全球視野,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推動不同性質的多元主體、跨學科的研究團隊縱深合作,完善集體協作攻關機制,通過統籌規劃與組織調配,引導多元主體和多方資源向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領域集中,實現資源一體化配置和有效整合,不斷激發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活力,構建更具活力的科技創新生態,凝心聚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難題。
五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進一步強化企業在創新決策、人才集聚、科研組織、成果轉化、價值評判等方面的主體地位、主體作用,一體化推進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高效協同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強化科技領軍企業主導地位,聚焦“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促進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向新質生產力集聚,推動科技領軍企業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重大原創技術突破中發揮作用。創新驅動根本在于人才引領,支持企業成為人才“引育用留”主體。以企業創新和產業發展的真實場景、市場真實需求問題為牽引,發揮企業在人才引進、培育、使用、留用和成長的場景優勢,加強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和企業人才使用體系的深度融合。
(作者單位:東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