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白雁 胡玉梅)你知道,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詩文總集,就是在江蘇編撰的嗎?
你知道,為什么王安石、蘇軾、袁枚這些 " 外地人 " 都會愛上江蘇?
你知道,江蘇流傳至今的珍貴古籍有多少?
……
江蘇文化浩浩湯湯,巨匠燦若星河。為了保存我們的集體記憶,一項關乎江蘇人的文化血脈工程,正在悄然進行。這項工程被稱為 " 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這是江蘇有史以來規模最大,也是全國同類工程中規模最大的文化工程。從 2016 年開始,計劃歷時 10 年,編輯出版《江蘇文庫》,紙本規模 3000 冊左右。即日起,現代快報推出 " 江蘇文脈 " 專欄,介紹這項世紀工程。
這是文脈工程,不是文本文庫工程
自古,江蘇就有修典的傳統。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詩文總集《文選》,就是梁代昭明太子在 1500 年前組織學者編纂的,當時的工作地點就在現在的南京。
目前正在進行的文脈工程,更是一項浩大的世紀工程。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歷時十年出版的《江蘇文庫》分為《書目編》《文獻編》《精華編(含 " 江蘇文化譯林 ")》《方志編》《史料編》《研究編》6 編。
" 江蘇不僅搞文獻整理,而且同步啟動研究工程,比較系統地對江蘇上古以來到 1949 年的文化典籍進行整理和研究。" 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 所以,江蘇做的是文脈工程,不是文庫工程、文本工程。" 據了解,編輯出版委員會由宣傳、出版、圖書館等部門組成,囊括江蘇省檔案局、省社科聯、省社科院、省地方志辦公室、南京圖書館、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東南大學、蘇州大學、揚州大學、江蘇師范大學、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等多家單位。
參與工程的都是江蘇文化界的 " 大牛 " 級人物,江蘇省文史館館長周勛初、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茅家琦,兩位老先生不僅擔任工程學術委員會委員,而且親自擔綱文庫分卷主編;此外,南京大學教授莫礪鋒、程章燦、徐小躍、徐興無、胡阿祥、賀云翱,南京師范大學教授江慶柏、陳書錄、趙生群、鐘振振,揚州大學田漢云、錢宗武、周新國,省社科院樊和平、姜建、王衛星等一大批知名學者參與其中,或參與編撰,或把關審讀,打造了一支具有國家水準的編修隊伍。
經典太多名人太多,入選標準很嚴苛
3000 冊,看起來數字很龐大,但要濃縮江蘇數千年來的燦爛文化,可不容易。
江蘇名人那么多,文化典籍浩如煙海,哪些人、事、物能收錄進文脈工程?" 大牛 " 們的眼光很 " 毒 " 很苛刻。
6 編中," 史料編 " 包括了歷史、地理、政治法律、社會、家族、文學 14 類,而這 14 類都以江蘇的珍貴古籍為依托。那么,江蘇一共有多少古籍?據江蘇省圖書館副館長全勤介紹,他們花費 10 年的時間摸清江蘇古籍的 " 家底 ",目前正在進一步統計、厘清。" 一共收到 22 萬條目,一個條目為一部,也就是說有 22 萬部,近 400 百萬冊。"" 大牛 " 們便是從這么浩瀚的古籍中,遴選出最能體現江蘇文脈的。
江蘇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姜建主持的《江蘇歷代文化名人傳》,是 " 研究編 " 的一個重要板塊,準備用傳記展現對中華文脈有重大貢獻的 100 位江蘇文化名人。什么樣的人才能收錄其中?姜建說,盡管劉邦、項羽、孫權、周瑜在歷史上都非常有名,但他們不是文化名人,所以不會收錄。王安石是江西人,可他年少時跟著父親來到南京,辭去宰相之職后回到了南京這個第二故鄉,就住在紫金山腳下;袁枚是浙江人,但他一生的主要活動就是在南京。那么問題來了,像王安石、袁枚這些人收不收錄?還有明末清初的錢謙益,若論學界文壇的地位應當入選,可對這個人的人品爭議很大,所以能不能收進 " 名人傳 ",要認真考慮。不過,多方考量后可以確認的是,《江蘇歷代文化名人傳》里收錄的第一個人是季札,他可是連孔子都十分推崇的圣人。
一個人有名還不算什么,在文化底蘊深厚的江蘇,有許多詩書世家,有的一家出好幾個名人、或幾代都是文化界的 " 大拿 "。優秀家風的傳承,在 " 家 " 這個社會最小單位里,也體現出了文脈綿延。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徐雁平研究家集 10 多年,這次江蘇文脈工程中,也涉及江蘇家集的研究。家集就是家族性的文學總集,通俗了說,就是一家有好幾個作家,他們的作品都收錄在一起。據徐雁平介紹,全國可查閱的清代家集有 996 種,絕大部分在江南一帶,其中最多的是江蘇,有 347 種(含上海)。其次是浙江 246 種,安徽 75 種。通過這些簡單的數字,也能感受到江蘇濃濃的文化氛圍。
《西游記》《水滸傳》入選 " 精華編 "
6 編分為兩大部分," 文獻編 " 等以影印方式出版,為 " 工程 " 提供最原始的文獻;" 研究編 " 等則以排印方式出版。
現在 6 編都在有序推進中。其中,南京大學承擔的 " 精華編 " 和 " 文獻編 " 目前已選定書目,進入提要撰寫、整理出版階段。" 精華編 " 主編徐興無教授介紹,經過四輪選目和版本調查工作,又經過省內外、境內外專家的評審,目前擬定書目 200 多種,都是能夠代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中外文化影響的、杰出的、甚至第一流的成果,比如西漢陸賈的《新語》、劉安的《淮南子》、劉向的《說苑》《戰國策》,西晉葛洪的《抱樸子》,南北朝蕭統的《文選》、劉勰的《文心雕龍》,唐代陸德明的《經典釋文》、劉知幾的《史通》,清代顧炎武的《日知錄》、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等,而我們耳熟能詳的古典文學名著《西游記》《水滸傳》也入選。據介紹,今年底 " 精華編 " 將編輯出版 20 種。
據 " 文獻編 " 主編程章燦教授介紹,以 1912 年為時間下限,現存的古代江蘇人的著述超過 10 萬種," 文獻編 " 的目錄在經過多輪選目和版本調查工作后,最終選出 5000 多種善本加以影印,今年計劃出版 " 文獻編 " 經部 20 冊,120 種左右。
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擔任外譯協調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作為江蘇文脈工程的 " 結晶 ",江蘇文庫不僅有中文版在國內出版發行,還有英文版在海外發行。據介紹,到 2018 年," 精華編 " 的每一部書名都將被翻譯為英文,并根據文獻的外譯調查工作,判斷 " 精華編 " 所選文獻的國際影響力,選定需要外譯的十種文獻,和有關出版社一起開展外譯工作。為此,南京大學文學院通過國家外專局,聘請了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戴思客(Scott Davis)擔任 " 精華編 " 的外譯協調工作。
戴思客是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漢學家,翻譯家,出生于美國俄亥俄州。從上世紀 70 年代起,長期生活在亞洲。主要學術方向為先秦文學與歷史,已出版若干種專著。現為南京大學特聘教授,兼任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江蘇文庫》" 精華編 " 編纂團隊成員。
據戴思客介紹,目前他們正在把 " 精華編 " 中的書名翻譯成英文,也在做一些文獻的外譯調查工作," 計劃收入精華編的一些文獻,已經有比較成熟的英文版。還有一些可能還沒有英文版,我需要做一個全面的梳理。"
江蘇文脈工程
工程目標
1. 梳理江蘇文脈資源,保存江蘇集體記憶,以文本形態、數字化形態呈現 " 文化江蘇 "。
2. 彰顯江蘇對中華文化發展的歷史貢獻。
3. 總結江蘇文化發展的歷史規律。
編纂要求
1.聚焦江蘇
文獻收錄的地域范圍限于江蘇,即現今江蘇省所管轄的行政規劃區域,收錄歷代江蘇籍學人的代表性著作以及有關江蘇地方史料類文獻。酌收外省流寓并定居于江蘇的作者著作。
2. 傳統為主
所收書目以編集成冊的傳統文獻為主,時間下限原則上截至 1949 年 9 月 30 日,酌收有重要影響的零散作品。自然科學著作一般不列入,現當代名家作品考慮擇優精錄。
3.體例多元
工程將在設計推出統一標識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多元編纂體例。
專家說
把握江蘇文化特征
彰顯江蘇文化貢獻
江蘇省文史館館長 周勛初
中華文明的搖籃時期,江蘇就是北方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與南方環太湖文化融合交流的地區,此后的東夷文化、齊魯文化、吳文化、楚文化、越文化或在江蘇孕育,或在江蘇發展,對華夏文明的融合和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
魏晉南北朝時,江蘇成了中國南方的政治中心,東晉南渡,文化精英隨之南移,江蘇又成為中國文化的中心。儒學、玄學、史學、文學都得到迅猛發展。南朝建立了國子學與太學。《文選》《文心雕龍》《世說新語》、王羲之的書法、顧愷之的繪畫等中國文學藝術的經典在此誕生;中國佛教的三論宗、道教的上清派在江蘇形成,這一切都為隋唐時期的強盛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繼東晉南朝的經濟開發之后,隋代開鑿了大運河,江蘇的經濟與文化承擔起了支撐整個中國生存與發展的重任;宋元明清以后,江蘇越發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和文化重鎮,所謂 " 東南財賦地,江左人文藪 "。胡瑗辦安定書院、范仲淹辦蘇州府學、楊時辦東林書院,都是宋代新儒學復興中國文化的創舉。明清兩代江蘇的教育成就達到巔峰狀態,科舉考試的進士與狀元人數均為全國最多的省份。江蘇匯萃了中國的學術精英,中國學術史上的重要學術流派,如明代心學的泰州學派、清代樸學中的吳派和揚州學派、今文經學的常州學派等都在江蘇形成。
此外,由于城鎮經濟繁榮,出版事業興盛,市民文化和通俗文化發達,生活藝術精致,比如《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儒林外史》《桃花扇》等小說和戲曲名著的產生都與江蘇密切相關,又如昆曲、園林等,都是江蘇文化的杰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