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太湖西岸一顆璀璨的明珠,宜興“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躋身全國前十,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生態市、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等50多項國家級榮譽。但伴隨城市快速發展,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成長的煩惱”。如何進一步推動宜興產業轉型發展,挖掘利用生態優勢,放大文化品牌效應?10月28日、29日,由新華日報社和宜興市委、市政府聯合主辦的“高端智庫看宜興”圓桌會議在宜興舉行。來自全國的高端智庫專家、學者圍繞“產業強市促發展,生態文化美宜興”的主題,在宜興進行了實地考察、調研,與有關部門進行交流座談,就宜興如何培育發展新動能、進一步提升綜合競爭力,進行了一場思想與智慧的交流、激蕩,且聽專家們怎么看、怎么說——
洪銀興 著名經濟學家,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我想談三點。一是在新時代的現代化目標中看宜興。把現代化的要求和宜興的供給能力相比較,宜興既有明顯的優勢,也有所謂的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我們今天談論的現代化是生態文明的現代化,在這方面,宜興的生態優勢尤其明顯。在“1+3”功能區中,宜興既是發展功能區,又是生態功能區,接下來要考慮的是如何將這兩個功能相互配合。要研究生態功能區的生態產品、生態價值,如果不研究,生態功能區生態價值的實現難以持續。另外是發展區的問題,從新時代現代化來看宜興,宜興不能忽視文化教育的傳承問題,宜興過去出了那么多院士、大學校長,今天如何把當年重視教育的傳統發揚光大?
二是在現代化經濟體系中看宜興。宜興要建立創新驅動的經濟體系,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這必須要依靠發展高科技產業來實現,在這方面,宜興的環保產業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撐,并且宜興擁有的土地、環境資源,可以促進外地的高科技成果在宜興落地轉化。
三是在區域經濟中看宜興。地區的發展離不開區域經濟,宜興在制定區域經濟政策時,應當對準滬寧線,瞄準更具有輻射能力、能夠給自身帶來發展的要素和市場的地區。
喬均 南京財經大學副校長 江蘇品牌研究院執行院長
宜興可以從發展物流入手,調整服務業結構、促進經濟轉型發展。近年來城市化進程加速,許多城市擴容至兩三倍甚至四倍,使得城市物流配送問題在同城化發展過程中成為政府必須要解決的問題。目前,寧杭高鐵以及宜興到無錫、上海、南京高速公路的開通,使宜興距離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時間距離大大縮短,例如開車到杭州時間可以控制在一個小時之內,這就使宜興具備了發展物流、對周邊的特大型城市提供支持的前提條件。
除了生活性物流,宜興還可以通過生產性物流的發展,使制造業與物流業進一步融合,從而降低制造業成本。宜興作為區域交通樞紐,又是蘇南地區裝備制造業高度發達的集聚地,可以朝生產性物流集聚地的方向發展。當前,零售業快速發展,阿里巴巴等對物流平臺的打造,都體現了物流業和制造業、物流和貿易一體化的趨勢。當前,宜興應“借力”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機遇,加快物流業發展,讓物流為調整產業特別是服務業結構插上騰飛的翅膀。
魏加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研究部研究員
宜興有很大的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目前面臨的是如何把潛在的比較優勢變成現實的競爭優勢。宜興具有傳統文化優勢,對于發展旅游及文化產業有很好的歷史基礎。宜興有優美的生態環境,在綠色發展方面,也具有很大的資源優勢。如果在吸引人才方面政策措施進一步跟上的話,我相信宜興能夠吸引更多擁有高新知識的人才來到這里。因為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有很多研發不一定非要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實際上,如果能夠有一個比較宜居的環境,更有利于研究開發。如果宜興能夠創造一個好的科研環境,有利于吸引人才的政策環境,那么就可以吸引那些希望靜下心來真正搞研發的人才聚集到這里。
此外,宜興要吸取其他地區的發展教訓,尤其是上一輪經濟增長中盲目發展重化工產業的教訓。產業政策要轉型,要從縱向的、選擇性的、剛性的、傾斜式產業政策,轉變為橫向的、功能性的、柔性的、競爭性的產業政策,要更多依靠公平競爭、通過市場機制來優勝劣汰。十九大提出要變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為追求經濟增長質量,希望宜興能夠借十九大的“東風”,在“新時代”的新一輪競爭中,以智取勝,以質取勝。
張鴻雁 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 江蘇省城市現代化研究基地主任和首席專家
宜興在處理與周邊區域的關系上,一是要面向無錫,宜興和無錫之間的一體化進程,無論是輕軌還是水上通道,一定要加快、再加快。二是要面向上海,加快和上海的聯系。在處理與南京、杭州的關系上,宜興不單是寧杭城市帶上的節點城市,更應該處于CBD位置,在宜興這個地方,將來應當是就業、生產、分配、流通、娛樂“五臟俱全”,在杭州和南京之間建立一個新型生態站和新型工業站。
另一個我想談的問題,就是宜興的文化資源如何轉變為文化資本。宜興制作的紫砂壺,可以說是有大師、無品牌,那么,能不能把宜興的陶瓷和旅游產業、 “智慧+”聯系在一起,把陶瓷打造成獨立的IP。宜興的環境非常好,一定要大力發展民宿經濟,“一間店鋪、一家民宿,就是中產階級的精神表達”,依托民宿吸引大面積的創客。還有旅游風情小鎮,也要做起來,像南通的盆景小鎮,一年的產值達到180個億,其實宜興在盆景方面也有很好的基礎。再有個建議,就是宜興已經有了環保經濟體系,在當前發展循環經濟的背景下,宜興能不能像日本的零耗能小鎮那樣,打造循環型智能經濟的樣本?我覺得宜興可以考慮向這個方向努力。
李栓科 地理旅游研究專家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
宜興所具有的生態、文化、交通、區位方面的優勢,決定了宜興在發展旅游業、旅游產品方面可以做到游刃有余。十八大、十九大報告中反復提到旅游業的“超越式創新”,在這樣的背景下,宜興旅游業的發展應該從單純地追求IP上升為追求CP,著力拓展其內涵。宜興除了具有紫砂、陶瓷這些不可回避的重要優勢,還擁有太湖,以及東氿、西氿、團氿等河流,如果能基于這些優勢開發和研學有關的旅游產品,以及就宜興的喀斯特資源開展洞穴探秘之旅,應該說是恰逢其時。旅游不僅包括研學,還包括運動,宜興開發了一些漂亮的自行車道,應當植入一些運動品牌,讓每一項運動成為城市的名片。
宜興具有陶瓷、竹、茶等多種優勢,名片很多,如何用一件東西來代表宜興?建議宜興“做減法”,集中所有力量“一個拳頭打出去”,這樣可以簡潔明快,樹立一個地方的鮮明形象。
徐康寧 江蘇省政府參事、東南大學教授
這兩天參觀、調研最大的感受是,宜興發展非常協調,特別貼近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的目標和要求。十九大這次重大的創新是對我們發展中的主要社會矛盾做了重新界定,界定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與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我覺得宜興這些年來在解決發展不平衡上做得非常好,尤其在促進城鄉一體化方面,一是各個自然村現在都通公交了,而且全覆蓋,二是各自然村將在兩年時間內實現污水處理全部管道化,這非常了不起。
宜興當下應當更多關注發展不充分的問題,我提幾點建議供參考。
一是要花大力氣提升宜興城市能級,城市的能級越高,就越能吸納大量的外來就業人才和創業型企業家。二是要大大豐富宜興的城市功能,形成比較完整的市場體系,緊密結合宜興真山、真水的環境優勢,結合旅游業的發展,聚焦下一輪的消費升級,例如可以發展休閑旅游、度假旅游、購物旅游等等。三是優化城市品質,打造宜居城市,吸引更多的創業主體、投資主體,進一步做大城市規模。 “世界陶都”是宜興的一張名片,但不能成為發展包袱,要千方百計壯大產業、抓大項目,發展新興產業特別是高科技產業。
何建華 上海社科院副院長
宜興是“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等多個戰略的密集交匯處,在一下輪發展中,面臨著對城市功能的精準定位,應當站得更高、想得更遠。比如瞄準上海,打造成滬寧杭金三角城市圈的“綠肺”。
關于宜興產業如何轉型,我認為像電力電纜、環保水處理設備等主導產業不應“一刀切”,簡單地關停,而應當細化分析,謀求主導產業和新產業的對接融合;發展新能源、新材料和光電子等新興產業,可以借鑒杭州、蘇州的發展思路,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方面發力;紫砂、陶瓷這樣的主導產業一定要做大做強,用資本做紐帶,對傳統特色產業進行有效整合,來打造紫砂、陶瓷的龍頭企業和上市公司。
在未來,慢生活、安靜態、簡單化將成為中國人追求的生活方式。這一次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宜興在城鄉一體化和鄉村振興方面已經做得非常成功,未來可以打造成鄉村振興的示范區,在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的實踐中起到示范作用。并且,宜興要更多地把城市文化融入到鄉村里,以此促進鄉村的發展。
賀云翱 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 南京大學南京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首先我們要明確宜興的城市文化定位,宜興是中國的陶都,而不只是無錫或者江蘇的一座城市,這是它最大的唯一性。當前,發展宜興的陶文化,不僅可以和中央提出的文化自信、中國文化走出去、一帶一路等一系列發展戰略對接,它還具有多元融合的優勢,可以跟文化業、旅游業、公共服務體系、特色城鎮建設、科技研發等多個領域對接。因此,宜興紫砂具備產業融合優勢,孕育多種發展方向。
從陶文化發展現狀來看,還存在學術投入不足、陶瓷博物館展覽水平較差、優質資源沒有得到充分開發等問題。在這方面,我有一些建議,比如我們要提升宜興所有陶瓷文化展示場所的展品品質,建立全球性陶瓷文創中心、研學中心,開發陶文化旅游專線,還可以建立中國和世界的陶瓷聯盟,以開闊的胸襟、開拓的思路,放大陶都文化的效應。
同時,宜興這個地方有陶瓷文化、生態文化、名人文化、村鎮文化等多種文化資源,每一類都有其定位、特色、價值,如何實現不同文化的多樣并存,以適應不同旅游人群的需求,把宜興建成長三角地區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旅游高地,我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沈和 江蘇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宜興要在認清發展大勢中把握前進的方向和工作的重點。從十九大的精神核心來看,無論是完善戰略舉措,還是破解當前主要矛盾、完成各項任務,說到底都是推進現代化進程。當前,工業進入4.0時代,核心是智能制造,工業4.0背后是消費4.0,我們國家已經進入第三產業爆發時期,將催生為第三產業服務的第四產業也就是數字產業,另外創新創業、城鎮化發展也進入了4.0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宜興提出建設寧杭生態帶上的新興中心城市,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宜興高水平建設小康城市開啟新征程的戰略重點。
國際競爭很大程度上是城市競爭,但目前宜興城鎮化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產業發展不夠充分,城市創新支撐和人才引領能力還不強,現在強調提出的“產業強市”的概念非常好。在把握發展大勢上,宜興要注意推進新型城鎮化與生態文明融合發展中開啟現代化新征程。我們現在要發展的工業化,不是西方工業化時代的工業化,而是生態文明時代的工業化。要把城鎮化和生態文明這兩者融合起來,這契合十九大精神,也符合宜興自身實際。
沈建 宜興市委書記
今天, 專家們從專業角度,結合宜興的實際,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很多意見建議都很有針對性、前瞻性和指導性,我聽了以后,特別受啟發。
對于各位領導、專家提出的真知灼見,下一步,我們將結合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學習借鑒、充分消化吸收,切實將其轉化為謀劃工作的新思路、推動發展的新舉措,堅定不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宜興經濟實現更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推進好“263”專項行動,打造全省生態保護引領區;堅定不移把文化建設融入城市建設、民生事業、旅游發展等各個方面,進一步提升宜興的文化軟實力;堅定不移補齊民生方面的短板,統籌做好教育、醫療、文明城市建設、創新社會治理等各項工作,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今天借這個機會,我們宜興相關部門、各個板塊的負責同志,還有一些企業代表,也都來聽專家“上課”。希望大家一方面“學有所用”,用聽到的觀點、受到的啟發來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另一方面,以今天的活動為契機,加強與各位領導、專家的對接,真正實現借智借力發展。希望各位專家針對宜興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常態化地為宜興把脈問診、獻計出力,為我們拿出更加經常、更加系統、更加全面的指導建議,為宜興發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