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第十四屆學術大會教育學與社會學在鹽城舉行本網記者王廣祿/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王廣祿)1月9日,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第十四屆學術大會教育學與社會學在鹽城舉行。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張新科,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徐之順,鹽城師范學院黨委書記戴斌榮、校長方忠,鹽城市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李曉奇,鹽城師范學院副校長湯克明等出席會議。來自華東師范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蘇州大學、鹽城師范學院等高校數十位專家學者與會,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這一主題展開研討和交流。
張新科在致辭時提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民生保障和民生改善并就此作出一系列戰略部署,扎實推進民生建設。“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是《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的“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江蘇是人口大省,近些年來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的就業政策,2020年前三季度全省城鎮新增就業96.5萬人;在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方面,聚焦富民,不斷刷新群眾各類收入與保障高線;在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方面,系統謀劃推動教育改革,努力當好國家教育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穩步推進健康江蘇建設、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不斷健全覆蓋城鄉各類人群的社會保障網。同時,在民生保障和社會治理領域仍然存在薄弱環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還比較突出、城鄉區域發展的協調性還需增強、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有待深化。社科理論界要高度重視民生領域問題研究,深入調查摸清真實情況和現實需求,充分梳理總結經驗把邏輯規律搞清搞透,針對現實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會議由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鹽城師范學院承辦,數十位專家學者與會 本網記者王廣祿/攝
戴斌榮介紹說,近年來鹽城師范學院打好師范、沿海、老區三張牌,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就。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近5年學校獲批國家社會基金項目54項,每年的立項數均保持在10項以上,2020年獲批重點項目、實現了新突破;獲批省部級社會資金項目103項,位于同城市高校的前列;在人文社科成果獎勵方面,先后3次獲得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出版人文社科專著150多部,發表論文400多篇,一系列成果獲得省部級批示。學校擁有江蘇省重點培育智庫“沿海發展智庫”以及多個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研究團隊和江蘇省教育廳重點研究基地。他表示,學校近年來實施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計劃,并專門成立了學校層面的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積極對接國家發展戰略,主動將學校發展融入區域經濟轉型和社會事業發展之中,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大力拓展辦學資源和學科發展的增長點。此次會議對于江蘇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繁榮振興和學校的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必將推動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向更廣領域、更深層次發展,并為江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全面實現現代化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在專家主題報告階段,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程天君、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部長朱軍文,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副院長吳愈曉,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楊發祥分別以《以人為核心評估域:邁向新教育公平》《聚焦需求的高校海歸人才引進政策供給側改革分析》《社會分層、課外教育與青少年發展》《民生保障研究的前沿熱點及趨勢》為題發表演講。
以人為核心評估域邁向新教育公平。程天君提出,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開始進行“素質教育”實踐摸索與理論探索,21世紀初提出“以人為本”,教育轉向強調文化功能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發展”逐漸成為教育的基本與核心評估域,教育公平的核心評估域由“社會”轉為“人”。但在現實中,教育資源配置上的“效率優先”慣性與勢能依然強勁,仍然處在一個由重“社會”向重“人”的教育公平轉變的過程中。要使教育擺脫功利主義的影響,建構新教育公平觀,需實現教育公平認識論的轉換。以推進教育公平的公權力和公信力為保障,教育公平治理的政府行為與社會力量良性互動,西方的教育公平理論與中國本土實踐互相參照。
朱軍文認為,人才引進工作與人才政策密切相關,人才政策涉及多方面因素,不同因素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同。聚焦人才自身需求對高校海歸人才引進政策進行調查研究,以薪酬、科研與教學支持、工作環境、個人生活與家庭支持以及高校學術聲譽、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等為考量因素,將政策供給可能予以滿足的個體需求的強度劃分為較強、中強和較弱3個等級,嘗試對政策供給和個體需求強度進行定量賦值和排序,為“軟”的政策供給與個體需求匹配研究提供了“硬”依據。研究發現,高校海歸人才引進政策與人才個體需求之間既有一致的方面,也存在較多偏差。在政策制度制定上,應從重視物質保障件向更加重視職業發展的軟環境轉變。
會議共評出獲獎論文45篇,其中一等獎16篇、二等獎29篇 本網記者王廣祿/攝
吳愈曉提出,當前我國的課外教育市場規模巨大。學科類和興趣類兩大類型的課外教育均與青少年發展密切相關。對課外教育的效果進行評估,就參加課外教育的對象、課外教育與青少年發展的關系、課外教育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以中國教育追蹤調查(CEPS)2014—2015學年追訪數據(起點調查為七年級,追蹤調查時為八年級)為主要樣本進行的研究發現,課外教育參與程度很高,總體參與率約50%,而且呈現明顯的階層差異,學科類課外教育有助于提升考試成績,但對某些非認知能力有負面的影響,興趣類課外教育有助于提升非認知能力,但對低階層家庭的孩子的學習成績和認知能力有負面的影響。青少年的發展應當是綜合的,認知能力、非認知能力、學業成就、身體心理健康等應全面發展。既要認識到當前學校教育的局限性,也要看到課外教育的兩面性,并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和措施。
楊發祥表示,民生保障研究是當前哲學社會科學的熱點領域。其前沿熱點涉及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發展,新型城鄉關系構建,城市治理到城市群、都市圈研究,精準脫貧與社會救助,市域社會治理與全域社會治理,新基建與社會治理的科技支撐,低生育率、老齡化與勞力化等三化并存的人口安全問題,消費社會學研究,公共安全與健康社會學研究,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與城鄉不協調、地區不協調、部門不協調等眾多方面,具有廣闊的研究前景。
下午會議分為教育學、社會學兩個學術論壇,8位學者先后就教師教育、高招錄取、美麗鄉村建設、城市人才政策等多方面的話題作發言。
會議由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鹽城師范學院承辦。經專場學術委員會評審,共評出獲獎論文45篇,其中一等獎16篇、二等獎2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