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知識產權國際合作的受益者、經濟全球化的貢獻者,我國要全面施策,補上知識產權國際合作短板,進一步深化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知識產權領域合作。
近日,第三屆“一帶一路”知識產權高級別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強調努力推動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注入更多知識產權力量。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與共建國家不斷加強知識產權合作,促進專利技術交流,知識產權日益成為我國與共建國家創新合作、互聯互通的重要載體和橋梁紐帶。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度參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框架下的全球知識產權治理。截至目前,國家知識產權局已與57個共建國家簽署了知識產權合作協議。2013年至2023年,我國企業在共建國家及相關組織累計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達到7.0萬件和3.5萬件,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我國與俄羅斯、新加坡、波蘭等17個“一帶一路”合作伙伴開展了專利審查高速路(PPH)合作。通過“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合作,我國企業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知識產權領域合作相關政策文件也先后出臺。《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明確提出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知識產權務實合作;《“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提出深入推進知識產權國際合作。不難發現,我國是知識產權國際合作的受益者,也是經濟全球化的貢獻者、多邊貿易體系的維護者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者。
當前,我國進一步深化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知識產權領域合作,還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務實的合作項目相對缺乏,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商標品牌的培育以及專利代理機構的服務合作有待增強。如何全面施策,解決深化合作路上的阻礙,補上合作短板,關系著知識產權治理前景。
促進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針對性培養人才。“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涉外知識產權,與網絡電信、航海航空、公路交通等關系國家安全的重要領域有著密切聯系。因此,知識產權人才需要具備國際化的思維格局、深厚的專業功底、熟練的操作能力,必須培養熟悉國際政治、國際關系相關背景,能夠根據國家導向靈活運用國際規則處理問題,以配合國家整體外交的人才。此外,“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大多是小語種國家,還要求相關人才能夠熟練掌握并使用多語種開展工作。
加強商標品牌的培育合作,提高商標使用水平。通過創新的理念、機制、方法加強對商標信息資源的運用。“一帶一路”合作的推進,為我國企業走出去創造了更多空間。企業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加強合作,對已有商標進行宣傳、包裝,推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提升其商標的商業價值。
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公共服務效能。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是推進國際知識產權合作的重要主體,應充分發揮其潛能。積極拓展“專利審查高速路”國際合作的網絡建設,引導企業合理利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全球服務體系等渠道,提高海外知識產權布局與合作能力。同時,加強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建立海外知識產權專家庫,開展海外知識產權維權咨詢服務,做好企業所需的知識產權培訓和法律咨詢服務。還要建立海外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平臺,實時更新海外商標和專利糾紛案件數據庫,加強預警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