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以“21世紀以來的非洲政治演進”為主題的首屆非洲國別研究論壇在揚州大學舉行。
深刻認識和理解“非洲之變”
當前,非洲大陸正發生深刻變化,中國和非洲成為“全球南方”的關鍵角色。無論是非洲國家的外部關系,還是其內部轉型發展,都面臨嚴峻挑戰和復雜問題,影響著世界發展和現代化進程。因此,認識“非洲之變”是理解時代與歷史變化的基礎。中國非洲研究院副院長王林聰認為,要關注21世紀非洲政治發展的基本特征、非洲政治發展與外部的關系,以及中非如何開展更有效的治國理政經驗交流等議題,為建構中國非洲研究自主知識體系、推動中非命運共同體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與會學者深入分析了非洲各國政治發展的新趨勢和新挑戰,其中非洲之角成為焦點。揚州大學非洲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加法爾·卡拉爾·艾哈邁德分析了非洲之角的地緣政治及該地區的復雜性。他表示,埃塞俄比亞復興大壩的完成和埃塞俄比亞作為地區大國的崛起將為非洲之角帶來新變化。未來,該地區是否和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蘇丹、埃及和埃塞俄比亞能否就水資源共享與大壩運營達成互利協議。
與會學者普遍認為,21世紀以來,非洲國家在國家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部分國家的政治趨于穩定,但仍面臨諸如腐敗嚴重、民眾對政治體制信任度低等問題。非洲周期性政局動蕩的根源在于國家面臨重大周期性政治經濟危機。
為破解現代化難題
提供智力支持
中非合作論壇成立24年來,始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成為南南合作的高效平臺和國際對非合作的典范。在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雙方開展全方位、多領域的務實合作,涉及基礎設施、貿易、能源、衛生健康、數字經濟等多個領域,成果遍及整個非洲大陸。
中國前中東問題特使吳思科認為,中非取得的現代化成就表明,發展中國家有權利也有能力基于自身國情自主探索現代化道路。他建議,要將現代化置于中非輿論敘事和智庫研究的優先議程中,深入研究和傳播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理念與實踐,共同探索更高質量、更有韌性、更加包容的普惠發展道路,為“全球南方”國家破解現代化難題提供智力和輿論支持。
當前,非洲區域國別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針對非洲區域國別研究中資料與實際情況的差異、數據缺陷等問題,中國前駐摩洛哥大使孫樹忠建議,要進行實地考察,收集并不斷更新數據資料,擺脫對西方文獻和帶有殖民主義偏見的觀點的依賴。研究非洲問題需要全球視野,應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探究一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脈絡,突破僵化教條的思維誤區;同時,要認真學習領會中央有關文件精神,跟蹤國內外形勢,關注學術動態。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李安山認為,區域國別研究應加強學術性,消除對其他民族的偏見與歧視,更好地理解其他文明的內涵與價值,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
論壇由揚州大學非洲研究中心、中國非洲研究院《西亞非洲》編輯部、中國非洲研究院政治研究室、揚州大學人文社科處聯合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