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理念首先由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于1987年發表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正式提出,普遍認為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是大勢所趨。20世紀以來,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的迅猛發展,人類干預大自然的能力和規??涨霸鲩L,但同時也帶來了全球性的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貧困、饑荒、疾病等突出問題,嚴重影響了人類生活質量,阻礙了福利的增長。因此,可持續發展理念一經提出,就受到世界范圍的廣泛關注。時至今日,已成為全球認可的人類社會未來發展模式??沙掷m發展為國情所需。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推進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也出現了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加劇、社會矛盾凸顯等不可持續發展問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科學發展觀,并將其基本內涵概括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并進一步指出,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這樣,可持續發展理念及實踐與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越來越緊密,它們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一堅持可持續發展是實現蘇北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
多年以來,蘇北沿襲發達國家和地區曾經走過的傳統工業化道路,特別是跟隨不同時期的蘇南發展模式,曾先后經歷了興辦鄉鎮工業、建設開發園區、發展外向型等主要階段,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發展不充分問題,但事實證明這條老路不可持續,難以為繼。同時,那時候的發展環境和條件已不復存在,現階段在蘇北根本行不通,也走不下去。另一方面,目前蘇北發展還存在許多瓶頸制約問題,集中表現為:一是經濟發展方式較為粗放。能源、資源密集型傳統產業占比偏高,生產技術水平較低,要素投入產出效益偏低。二是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壓力加大。大氣、水體、土壤、固體廢棄物等污染均較嚴重,農業污染面廣量大,重要生態功能區環境質量有所下降。三是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平普遍偏低,城鄉發展差距較大,全省低收入群體和困難群眾絕大部分集中在蘇北。四是創新驅動發展能力較弱。創新體系不健全,研發投入水平較低,科技人才尤為匱乏,自主創新能力明顯不足。五是體制機制性障礙突出。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改革滯后,存在諸多障礙性因素。
為此,新時期的蘇北發展必須徹底擯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主動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從根本上加快轉變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式,保護和改善資源環境,實現生態與經濟互動共贏,從而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生態公共產品,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讓人民群眾在分享發展紅利的同時,更充分地享受綠色福利,使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造福子孫后代,為江蘇實現“兩聚一高”奮斗目標以及我國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作出積極貢獻。
二蘇北有條件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子
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成功實踐表明,發展并不非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可以形成良性互動、相得益彰,環境可以促進發展,發展可以進一步提升環境。蘇北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時機已經成熟、條件業已具備。
一是蘇北正處于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從宏觀層面看,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2016年1月1日聯合國正式啟動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9月我國制定發布了《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12月國務院又正式印發了《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間在全國創建10個左右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為蘇北實施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國際國內環境。從中觀層面看,省委書記李強在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中要求蘇北地區積極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今年3月,省政府成立蘇北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創建工作領導小組,決定以蘇北五市為整體申報創建創新示范區??梢灶A見,國家和江蘇對蘇北推進可持續發展創新示范的支持力度將會進一步加大。
二是蘇北擁有可持續發展的明顯生態優勢。蘇北是江蘇發展空間和潛力最大的區域板塊,土地面積5.49萬平方公里,占全省51.2%。這里地處黃海之濱,海岸線長達744公里,擁有全國面積最大的灘涂濕地;境內水系密布,分布著京杭運河、通榆運河、蘇北灌溉總渠、新沂河以及洪澤湖、高郵湖、駱馬湖等眾多河流湖泊,地表水資源豐富。地貌形態多樣,平原、灘涂、濕地、低山丘陵等交錯分布。全省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部分布于此。良好而獨特的生態底色,決定了蘇北在全省自然環境系統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與作用。
三是蘇北已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基礎條件。通過多年的實踐探索,蘇北可持續發展已取得一定基礎,條件良好。(1)綜合經濟實力持續提升。經濟平穩發展,2016年蘇北五市全部進入全國設區市GDP排名前100名,有7個縣(市)進入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行列。人民生活逐年改善,2016年,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28515元、15102元,增速高于全省、全國水平?;A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社會救助體系日趨健全,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高。(2)產業結構明顯優化。近年來蘇北傳統產業生態化步伐加快,大多數省級以上開發區已實現循環化改造,徐、淮、連、鹽四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成功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先進制造業增速快于蘇南、蘇中,高端裝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新能源和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態勢良好。服務業比重不斷提高,增速高于蘇南和蘇中。(3)“互聯網+”行動計劃初顯成效。蘇北電商迅猛發展,形成了一大批“農業+服務業”和“農業+工業+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目前全省已創建的國家級電商縣和省級電商縣、電商鎮、電商村中,蘇北均占一半左右,淘寶鎮、淘寶村數分別占全省70%、50%。(4)人居環境大為改善。鹽城、大豐、東海、沐陽等4個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扎實推進。目前蘇北五市都獲批國家園林城市。徐州榮獲國家環保模范城市、森林城市、生態園林城市,煤炭塌陷地治理成為全國標桿,獲2016年中國人居環境綜合獎第一名。連云港成功創建國家綠化模范城市;淮安獲批國家低碳試點城市、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鹽城獲批全國綠色發展優秀市、綠色化示范城市;宿遷榮獲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5)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科技與人才支撐工程,科技創新主要指標實現較大突破。連云港、鹽城兩市成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各市均設有國家高新區,科技特色產業基地占全省2/5,專利申請量、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均增長率連續幾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新時期蘇北發展的重要引擎。
三建設可持續發展創新示范蘇北樣板的關鍵途徑
推進蘇北可持續發展建設應當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和創新示范區建設方案以及江蘇“兩聚一高”決策部署,堅持遵循發展規律與符合蘇北實際相結合,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核心,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保障,著力破解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瓶頸問題,探索形成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修復的系統性解決方案,走出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新路,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蘇北樣板,為我國乃至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1、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一是構建區域創新體系。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蘇北科技與人才支撐工程,加大省級財政對蘇北科技創新投入,形成支撐有力的蘇北可持續發展創新體系。支持蘇北匯聚海內外創新資源,推動創新要素在各市之間、園區之間、城鄉之間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支持蘇北創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和國家級高新區、大學科技園,進一步擴大省級研發機構名額。支持蘇北創新型企業建設,培育以創新型領軍企業、科技上市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民營科技企業為骨干的創新企業梯隊。構建與國際接軌、有利于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引進更多的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充分調動科技人員投身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是強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重大技術研發。組織開展蘇北可持續發展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在循環經濟、現代農業、生態保護、公共安全等重點領域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加強國際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突破技術瓶頸。
三是大力開展協同創新。完善產學研用合作機制,支持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協同創新,推進產學研產業協同創新基地、產學研合作新型研發機構、高校技術轉移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和載體建設,加快重大創新成果產業化,應用推廣先進適用技術。
2、以主體功能區劃為依據,構筑可持續發展新格局。
一是深化主體功能區劃。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未來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對國土空間進行科學劃分,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區域,明確其主體功能定位和開發方向,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完善開發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空間開發格局。
二是強化“多規合一”。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推動市縣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多規融合”,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強化空間用途管制,嚴守永久基本農田、生態紅線和城市開發邊界“三條紅線”。
三是優化區域發展布局。依據各市縣的基礎與條件差異,確定其可持續發展功能定位,形成特色發展、錯位發展的鮮明格局。在更高起點上推動沿海地區可持續發展,統籌謀劃環洪澤湖、高郵湖、駱馬湖地區發展,推進淮河生態經濟帶規劃建設和黃河故道綜合治理,加快徐州資源型城市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
3、以節約保護治理為重點,推進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
一是構建生態系統保護網絡。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新理念,有序推進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育。以海岸帶、京杭運河、通榆河為“三縱”,以南線新通揚運河—泰東河、中線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入海水道、黃河故道、大沙河、徐洪河)、北線新沂河(沭新河—薔薇河)為“三橫”,以洪澤湖、駱馬湖和高郵湖為“三湖”,通過污染有序退出、河湖綜合治理、退化濕地修復、水源涵養林建設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提升區域生態功能,構筑以“三縱三橫三湖”為骨架的生態安全屏障。統籌推進南水北調東線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確保“清水北送”長期穩定。以徐州采煤塌陷地復墾整治為重點,加快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深入實施鹽城濕地珍禽、大豐麋鹿、泗洪洪澤湖生物棲息地恢復(營造)工程,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二是強化環境污染治理。加快構建適合蘇北實際的環境質量改善技術系統,統籌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確保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加強水環境保護,嚴格落實“河長制”、“斷面長制”,加快實施斷面水質達標和提升整治工程,大力開展污染嚴重河流綜合整治,確保南水北調東線、通榆河干流水質穩定達標,大型湖泊水質穩定達到Ⅲ類,近岸海域水質總體穩中趨好。加強大氣污染治理,建立區域一體化的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以工業園區大氣污染治理為重點,確??諝赓|量明顯改善。加快推進土壤污染防治,通過污染源控制和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有序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
三是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示范推廣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共性關鍵技術,大幅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嚴格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推廣企業清潔生產和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推動重點耗能行業和企業持續開展節能減排。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管理制度,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優化水資源配置,依托南水北調工程,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和調度,增強供水調控和保障能力。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建立耕地保護激勵機制,深入實施節約集約用地“雙提升”行動。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統籌安排發展用地,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健全存量建設用地盤活利用機制,加強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不斷提高節地水平和產出效益。
4、以循環低碳綠色發展為導向,推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是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努力突破制造業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關鍵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以科技創新帶動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化、集群化和品牌化發展,促進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同步提升。重點推進石油化工、海洋裝備、重型機械等重化工業發展,結合各市資源特色和產業優勢,打造特色產業鏈,培育特色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形成一批具有蘇北特色的品牌產業、企業和產品群。加快發展綠色循環低碳制造,全面推動傳統產業節能減排,開展重點企業節能低碳行動,組織實施企業專項綠色技術改造。積極有效化解落后過剩產能,促進落后產業綠色化轉型。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模式,推動傳統產業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實現智能化轉型。加強技術創新,大力培育順應產業發展規律、符合蘇北實際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催生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重點,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工業園區綠色制造、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等共性關鍵技術的推廣運用,推動園區生態化改造和轉型升級,成功創建一批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
二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完善服務業特色產業體系,重點發展現代物流、電子商務、文化創意、工業設計、商貿流通等服務業,支持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強化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并進,大力發展現代金融、第三方物流、科技信息、服務外包等生產性服務業。運用“生態+”“互聯網+”等新模式,積極發展生態旅游、健康養老、休閑度假、鄉村旅游等旅游產品,培育文化創意、數字出版等文化新業態。加強服務業共性技術應用示范,重點推廣服務集成協同與融合等關鍵技術,促進技術交叉創新、產業跨界融合,培育服務業發展新的增長點。
三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積極發展設施農業,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積極實施“生態+”農業行動,大力發展優勢特色農業,建設一批安全高效生態綠色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積極實施“互聯網+”農業行動,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和農村電子商務、生產服務業等新業態,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大力推廣現代農業技術,促進節水農業、循環農業、有機農業發展,持續推動農業提質增效。
5、以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為抓手,推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一是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擴大學前教育資源,推動學前教育公益普惠發展。引導義務教育資源向蘇北傾斜,重點改善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提升優質均衡發展水平。推進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樣化發展,擴大優質資源總量。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合理調整高等學校布局,將存量資源配置優先向蘇北傾斜,完善蘇南蘇北對接幫扶機制,改善蘇北高等教育辦學條件。統籌推進城鄉社區教育、老年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企業職工教育和農村勞動力培訓,提升職業能力、就業水平和綜合素質。
二是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以提升全民健康為目標,聚焦重大慢病防控、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加強疾病防治技術普及推廣和臨床新技術新產品轉化應用。完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優化醫療衛生資源布局,方便居民看病就醫。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制,健全新型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提高醫療衛生資源利用效率。
三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構建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為基本,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教育、住房、就業救助和臨時救助等專項救助銜接配套的社會救助體系。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完善住房保障制度體系,動態調整準入標準,使其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加快實現“應保盡?!薄Mㄟ^實物供應和貨幣化安置,推進各類棚戶區(危舊房)和城中村改造工作,改善居民住房條件。實施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深化扶貧體制機制創新,提高精準扶貧開發水平,以增強低收入農戶和經濟薄弱地區發展增收的內生動力、化解支出型貧困突出矛盾、應對返貧難題、完善社會保障兜底制度為工作重點,統籌解決城鄉貧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