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以人工智能、機器人、物聯網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世界正加快步入智能化時代。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不僅在中國受到空前重視,也成為世界各國搶占技術高地、加快產業布局和推進新工業革命的“命門”。加速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簡稱新基建),已經成為我國實現多種戰略目標的關鍵之舉。那么,作為我國經濟大省,江蘇如何布局新基建?發力新基建,江蘇還有哪些短板需要補齊?
提檔轉型亟需新基建賦能
經過改革開放40余年的快速發展,江蘇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結構調整持續優化,但在面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難和挑戰。
從產業分類看,作為農業大省、糧食生產大省和農產品消費大省,江蘇傳統農業需要化解生產、經營、服務銜接不暢以及產業效率偏低等諸多問題;作為制造業大省,江蘇制造業需要破解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產業大而不強、結構調整難度加大等瓶頸制約;作為服務業大省,江蘇服務業需要突破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業比重偏低、服務業數字化轉型相對滯緩等現實壓力。
提檔轉型已成為各行業和產業的迫切之需。此時加快推進新基建,無疑是在為經濟發展和產業創新主動嫁接新動能,裝上新引擎。相比于傳統基建,新基建既具有知識技術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產業關聯性強、滲透輻射面廣等特點,也具有順應產業發展未來趨勢、兼顧短期擴大有效需求和提升長期增長潛力等多重作用。從當前江蘇經濟發展階段看,新基建不僅可以而且應該成為全省各地投資布局的風向標。它為江蘇迎接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帶來了良好機遇。
莫讓短板掣肘新基建
總體來看,江蘇作為我國經濟大省、制造業大省和人口大省,在新基建領域謀篇布局早、政策實施快,建設成效顯著。今年3月發布的《中國新型基礎設施競爭力指數白皮書(2020年)》顯示,江蘇的新基建競爭力指數達86.3,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居全國第三。這表明,江蘇在新基建領域已具備了良好基礎和較強競爭力。
2020年,江蘇計劃新建5G基站5.2萬座,建成20個省工業互聯網示范平臺和多個功能集成的“先進計算中心”,推進滬通鐵路、南沿江鐵路、北沿江鐵路等11個高鐵項目,建成世界首個省級特高壓環網,實現新能源汽車充電樁鄉鎮全覆蓋,建設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國家未來網絡試驗設施等6個重大科研設施,新基建全年計劃總投資超1800億元,著力打造10個標志性和50個示范性工程,力爭年底全省ICI指數達到96,數字經濟規模超過4萬億元。
從新基建重點領域的區域布局及地區特色看,蘇南地區仍然是全省新基建投資布局的重點,同時蘇中、蘇北地區也亮點紛呈。其中,南京、蘇州是國家確定的5G試點城市,也是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國家未來網絡試驗設施等重大科研設施建設的主陣地;無錫是部省共建“車聯網城市級示范應用”試點城市和全國首個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常州是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南通通海智慧港口工程、智慧農路示范工程已納入江蘇智能交通建設重點工程;揚州正加快建設騰訊東升大數據中心、電信江北數據中心兩個超大型數據中心;徐州大力推進5G生活圈、5G交通圈、5G旅游圈、5G教育圈“四圈聯動”;連云港“一帶一路”互聯網數據開放交換共享試驗區建設已納入省重大項目;宿遷京東云華東數據中心二期項目加快推進。
當然,在看到江蘇新基建建設的先發優勢和雄厚實力的同時,也應看到江蘇新基建目前還面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新基建與產業發展的結合還不夠緊密,對農業、工業、服務業等轉型升級的支撐作用有待提升;二是新基建區域發展不平衡,特別是蘇北、蘇中地區城際高鐵、軌道交通、信息基礎設施等仍存明顯短板;三是新基建省際合作相對不足,特別是長三角一體化合作不夠,制約數字化、信息化對城市發展與區域合作的溢出功能以及江蘇發展地位的提升。
揚長補短點燃智慧引擎
從未來發展看,江蘇作為我國東部沿海發達省份和信息化建設先行省份,應遵循市場規律和產業規律,立足資源稟賦和發展實際,采取“揚長補短”相結合的方式,統籌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與產業轉型升級。
一是發揮農業基礎優勢,借鑒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的典型經驗,推動5G、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等應用到農業物聯網、科學種植、農產品溯源、智慧養殖、農業產業服務等領域,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各環節數據全貫通,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江蘇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水平。
二是圍繞具有比較優勢的紡織服裝、食品加工、電子、化工、冶金、醫藥等傳統產業,以及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物聯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借鑒浙江、廣東、上海等省市數字經濟發展經驗,加快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基建布局,促進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級,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規模,賦能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提升江蘇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綜合競爭力。
三是把握服務業數字化轉型趨勢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5G、大數據、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等應用到研發服務、技術服務、信息服務、現代金融、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以及通信、交通、商業、教育、文化、醫療等生活性服務業領域,在加快產業科技創新的同時推動電子商務、交通出行、網上教育、在線醫療、網絡娛樂等民生行業朝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加速變革。
四是從補齊傳統基礎設施短板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出發,著力推動蘇中、蘇北重大高速鐵路及軌道交通建設,加強蘇北、蘇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對全省交通運輸領域的冷鏈物流短板、民生領域的公共衛生、應急保障和醫療服務信息化短板、能源行業領域的特高壓短板等建設力度,加快對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促進傳統基礎設施與新型基礎設施交叉融合,提升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水平。
五是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推動江蘇與滬浙皖新基建協同發展、優勢互補和共建共享,共同打造數字長三角,增強區域內部協調發展以及危機應對能力,在推進產業科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六個一體化”中提升長三角區域能級和江蘇發展地位。
(江蘇師范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