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積極探索創新市域社會治理,創造了許多在全國可復制可借鑒的經驗做法。新冠肺炎疫情對市域社會治理能力進行了一次全方位檢驗,也為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按下了“快進鍵”。江蘇要堅決扛起“探路使命”,推進市域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邁上“強富美高”新征程。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積極成效的重要時刻,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具有很強的思想性、針對性、指導性。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中央作出的重大判斷和指示要求,準確把握國內外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的階段性變化,因時因勢調整工作著力點和應對舉措,乘勢而上、再接再厲,扎實做好各項工作,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
一、江蘇市域社會治理存在的不足
1.基層黨組織包攬過多的行政事務。市域治理普遍依靠行政力量來推動整合社會資源,黨建在市域社會治理中作用被弱化,“各自為戰、多頭管理”,政府服務“浮在表面上”,社區居民“看客心態”比較普遍,出現“搭便車”的集體行動困境。
2.突發事件應急管理能力急需提升。城市應急管理體制機制認同感差,突發事件應對能力不足,應急平臺建設有待加強,預案演練少,隊伍缺乏經驗,物資準備不足,普遍存在僥幸心理,基層維護穩定的群防群治組織作用發揮不夠,社會動員機制不健全。
3.社會組織在市域治理中功能作用亟待提高。在組織管理、溝通協調、資源動員、提供公共產品與服務以及承接政府職能轉移能力等方面,社會組織的實際功能作用與市域社會治理要求存在較大差距。
4.“互聯網+政務服務”碎片化。政府各部門信息化應用水平差異大,數據共享鴻溝難以解決,缺乏統一的數據管理、開放和共享標準以及對數據開放共享方面的制度保障,導致跨部門的數據共享進展緩慢,大數據很難釋放潛力。
二、江蘇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建議
1.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切實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
注重發揮黨在社會治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按照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各級黨委切實加強對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領導,緊扣新時代江蘇率先開啟實現現代化新征程的新使命新要求,同步謀劃、統籌解決社會治理中的重大問題,擔負起社會建設、社會治理的政治責任。要以更高標準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在推進市域治理現代化進程中加強黨的革命性鍛造,全面健全落實政治督查、巡視巡查、執法監督、紀律作風督查等工作制度機制,更好把黨的領導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效能。持續推進基層黨建“堡壘工程”,融合基層黨建工作,促進市域治理現代化。正確協調黨建引領、行政資源和自治組織三者間的關系,聯系群眾、服務群眾,調動基層群眾參與市域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創造性,發揮黨建引領、組織凝聚、協調保障的作用。
2.以機制體系建設為突破點,切實加強綜合治理
一是強化統籌規劃。強化頂層設計,理順條塊關系,壓實塊塊責任,以系統論思維統籌制定、修訂綜治工作制度,使制度銜接協調有序,發揮制度合力作用,避免和減少部門化、碎片化傾向。充分發揮以點帶面作用,分批次、分層次推進各級綜治中心和綜治工作站建設,整合社會資源,創新治理方式,提升復雜社會條件下的綜治組織實戰能力。二是優化平安指數。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逐步將“數字城管”、食品安全等相關數據納入市域“平安指數”,進一步豐富指標內容和評價維度。以強化研判、預警、督導等功能為重點,推進“平安指數”系統的升級改造以及“平安指數”工作機制的修訂完善,使關注點不限于指數分值本身,而是真正以指數為引領、以問題為導向,提升各級主責意識,加大保障投入,理順工作機制,強化工作措施,與“綜治中心+網格化+信息化”的建設工作有機融合、協同推進,使優化后的“平安指數”能夠更全面反映綜治工作內容,更實時回應群眾平安期盼,更精準地引導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
3.堅持科技助力,切實加強城市智能化建設
一是利用大數據提高街面管控能力及重大事件處置能力。要加大資金扶持,建立街面管控系統,將公安視頻系統、小區內和物聯網的視頻系統共享至城市管理指揮中心。以公共視頻監控系統建設為牽動,輻射帶動“雪亮工程”的縱深發展和實戰應用。建立完善城市視頻監控建設、聯網、管理、應用等工作規范,將各單位視頻監控的建、聯、管、用納入綜治考核,倒逼實現規范化管理。利用大數據分析預判管網、井蓋、道路等潛在的隱患,做到查漏補缺,及時發現并消除安全隱患,降低應急事件發生的概率,保障市民出行安全。二是推進數據信息共享應用。按照“大整合、高共享、深應用”的要求,健全各類基礎技術規范標準,著力打通信息數據通道。建立跨部門、跨網絡、跨區域的數據云上融合系統,形成系列專題數據庫,研發智能模型和應用工具,進一步提高全息感知網絡采集和行動軌跡痕跡智能分析水平。對各單位內部分散建設的各類情報信息中心和大數據中心,通過科學研究論證,逐步歸并融合,打通上下信息數據通道。在“放管服”改革上,要在壓時限、優流程、抓創新、提效能上下功夫,提升政務數據信息的整合覆蓋、分級管理、統籌利用和互認共享水平,消除信息孤島,實現大數據共享,為優化資源配置等提供科學依據。
4.構建多元主體治理模式,切實加強社會組織建設
一是大力發展社會組織,加強社會建設。面對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各類資源的加快流動、人民群眾需求的日益增長,政府不能也無法繼續像計劃經濟年代一樣包攬一切,應大力發展社會組織。社會組織通常以非盈利為主,以救助他人、服務社會為宗旨,具有很強的社會責任心,是最為活躍的社會治理主體。推進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開展樞紐型社會組織認定和社會組織評估工作,完善社會組織與其他主體的合作機制,明確社會組織的法律地位,賦予其更多更大的法律保障空間,加快實現社會組織參與治理的法治化、制度化與規范化。二是注重培育公民精神,讓群眾自主參與社會善治。作為市域社會治理主體的公民必然不能缺位。廣泛發動行業協會、自治組織、市場主體等社會力量,發動老黨員、老干部、老大媽、老街坊等群眾力量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打造更多群防群治品牌。三是探索建立公調、民調、律調“三調銜接”的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充分發揮信用懲戒、社會公益、媒體引導作用,營造共同參與平安建設的氛圍。
5.提升公民的法治精神,切實加強法治制度建設
注重政府綜治、公民自治和社會共治,共同推動市域社會治理法治化的邏輯進程。公民的法治需求與政府理性執法之間相呼應,社會善治才能實現政府與民眾互動的治理耦合,才能實現由“治”到“安”,由此得出從“治民”到“為民”,是依法治國在市域社會治理的實現方式。社會公共事務管理和社會治理都必須依法依規,遵照法律規定,按章辦事。為此,用好市域立法權,加快社會治理領域立法進程,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著力解決影響市域社會治理的突出問題,以法治來提升社會治理的水平。轉變傳統的嚴厲懲罰、以罰代法的處理方式,重視運用法治教育、法律思維和法律手段來實施社會治理,提高法治執行力度。
6.注重上下聯動,推進市域治理網格化建設。網格化社會治理的江蘇品牌已經初步形成,特別是在最近疫情防控中,各地充分發揮網格化社會管理優勢,組織網格長、網格員沉入網格,嚴防死守,用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有力有效地應對了這場疫情。加強城鄉網格化治理,必須健全協調聯動機制,統籌各種資源力量,通過資源整合,配備專(兼)職網格員,做到定格、定人、定職、定流程管理,構建“多網合一、一格一員(或一格多員)、一崗多責”的網格化管理體系,把人、地、物、事、組織等基本要素納入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把資源、服務、管理下沉到網格,做到“大事全網聯動、小事一格解決”,實現從被動應對到主動發現、坐等上門到走訪巡查、靜態數字到動態實情、專項行動到常態防控的轉變,不斷提升市域社會治理水平。
(作者:張蘭青,江蘇警官學院院長、江蘇省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長;繆金祥,公安部現代警務改革研究所學術交流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