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是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發揮高校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日益關鍵和緊迫。特別是面對現代科研活動正呈現出深度交叉、跨界融合、利益多元和系統復雜等新特點,高校更需加快實現科技創新的建制化,更加有效且高效地組織科研,以便更好服務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強化科研頂層設計,明確有組織科研的戰略方向
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就是要瞄準國際科學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立足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需求,將科學研究回歸到國家需要、社會需要、人民需求上來。因此,高校要加強頂層設計,堅持系統推進,以問題為導向凝練重大科研問題和關鍵技術問題,制定任務書、組好路線圖、捋順時間表。
高校強化面向國家戰略重大問題的“有組織科研”,要著力“在實現重大原始創新突破上下功夫、在攻克‘卡脖子’問題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上下功夫、在服務國家區域創新發展戰略上下功夫、在提升行業產業發展核心競爭力上下功夫”;要著力從被動科研向主動科研轉變,推動學科“大交叉”、組建“大團隊”開展聯合技術攻關,不斷開辟科研發展新領域新賽道。
變革科學研究范式,促進有組織科研實施方式的迭代升級
鑒于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必須依賴跨學科、跨領域的協同攻關,高校的科學研究范式必然要以有組織科研為改革目標,進行重大調整和深刻變革。一是在科研組織思路上,要打破在研究習慣、研究方式、研究路徑等方面長期形成的思維慣性和路徑依賴,將科研工作者個人的研究方向與國家戰略、社會發展相結合,尋求個人學術與有組織科研的平衡點、契合點。二是在科研組織形式上,要借助交叉融合、資源聚集的矩陣式科研組織結構轉變,提高科研效率,形成科研攻關整體合力。三是在科研組織路徑上,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建設大縱深、跨學科的國家實驗室、重點實驗室研發體系,并打通產學研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構建從基礎研究到應用轉化貫通發展的研發體系。
培育匯聚創新人才,打造有組織科研的高水平研發隊伍
圍繞科學技術創新,高校必須在人才選拔、培養、使用、評價等環節不斷改革完善,營造各盡其能、各展其才的人才發展環境。一是暢通人才選拔渠道。通過揭榜掛帥、鼓勵能者上、智者上,吸納優秀人才在有組織科研體系中擔當大任。配套人才支持政策,完善人才準入制度,對具有突出貢獻的科研人才增設選拔晉升通道,打造一流科研團隊。二是健全人才培育機制。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建立多元激勵機制,最大限度釋放科研人員潛力和創新力,發揮團隊負責人的頭雁效應,創新科研人才聘用、考核、待遇等機制,為穩定人才隊伍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在評價主體方面采取業內同行評議為主,業外專業人士、第三方評價等為輔的多元評價主體,科學匹配科研評價標準與科研貢獻程度,將科研任務目標分類細化為可操作、可追蹤、可評價的多級指標,建立成果合作共享機制,調動科研人才積極性,形成良好的科研創新生態。
加強高端科研平臺建設,打造有組織科研的創新高地
高校的科研創新平臺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國家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協同創新中心等高端科研平臺,要積極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有組織科研提供平臺支撐。一是加快推進科研“新基建”,夯實有組織科研基礎。多措并舉推進科研平臺分層分類建設,爭創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高端智庫等高端科研創新平臺。積極推動科研平臺的數智化轉型,加強平臺之間的實驗設備、大型儀器和信息資源的共享共用,促進大團隊的形成、大項目的承擔和關鍵核心技術的攻克。二是打造協同創新平臺,強化有組織科研力量。發揮高校學科門類齊全的優勢,打造創新型高質量科研平臺矩陣,形成有組織的科研力量,增強科研創新平臺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三是完善科創平臺評價機制體制。圍繞目標任務,細化指標體系,從平臺定位、學科發展、人才培養、成果應用等方面分類梳理綜合考量,完善平臺建設管理評價機制體制,以有組織科研推動平臺高質量建設和精準化管理。
促進成果轉移轉化,提升有組織科研的成效
開展有組織科研,就是要把成果轉化在祖國大地上,讓科研成果、科學技術真正落地轉化,服務于生產生活,努力使科研成果價值實現最大化、實體化。一是發揮高校技術轉移中心的功能作用,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通過有組織科研,匯聚高校、企業和社會力量,把科研成果高質量創造和高效益轉化貫通起來,充分釋放科學技術紅利,促進成果轉移轉化,增強區域經濟發展動力,提高企業行業競爭力。二是打造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混成組織”,推動“產學研協同”向“產學研融合”轉變。不斷深化校企合作,加快形成高校與企業創新合力,建立穩定有效的合作關系,暢通成果轉化機制,推動實現“從1到∞”的成果加工和實踐轉化。三是構建有組織科研的激勵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依據國家有關政策文件,進一步下放高校科技成果的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提高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收益。
(作者為鹽城師范學院沿海發展智庫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