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履新之初媒體見面會到建黨一百周年講話,從歷年新年賀詞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講話和報告中,逐漸凸顯了一個關鍵詞——團結奮斗,并形成了比較鮮明的新時代奮斗理念。諸如“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等許多“金句”迅速在民眾中獲得傳播和認同,成為老百姓創造美好生活、建設美好社會的勵志熱詞。團結才能勝利,回首既往,百余年來,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正是中國人民長期團結奮斗的結果。奮斗才會成功,展望未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展現的美好畫卷,只有通過十四億多中國人民團結奮斗才能變為現實。
為什么強調團結奮斗:
理論、歷史與現實的三重邏輯
理論邏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的時代交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流淌著“上下同欲者勝”“人心齊,泰山移”的精神文化基因,這些基因共同構成了團結奮斗的文化根系,確保了中華民族傳承數千年而不衰。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揭示了“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共產黨宣言》穿越時空的最響亮口號是“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列寧在領導俄國革命的過程中,也特別強調要爭取廣大同盟者。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融合,便共同奏響了團結奮斗的時代交響。
歷史邏輯:中國共產黨成功的關鍵密碼。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黨帶領人民團結奮斗的壯麗史詩,土地革命時期團結“喚起工農千百萬”,抗日戰爭時期凝聚“全民族抗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依靠十萬大軍歷時十年在太行絕壁鑿出“人工天河”的紅旗渠會戰,改革開放以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優勢,新時代以來脫貧攻堅戰中的“上下同心、盡銳出戰”,都印證了“團結就是力量”的真理論斷。
現實邏輯:開辟美好未來還要靠團結奮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靠團結奮斗創造了輝煌歷史,還要靠團結奮斗開辟美好未來。”一百年來,黨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團結奮斗的結果,團結奮斗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顯著的精神標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團結奮斗更是進一步升格為“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站在新時代的時空方位上,團結奮斗既是對“船到中流浪更急”的深切憂患意識,更是對“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高度戰略自信。
怎樣團結奮斗:
目標、路徑與精神狀態的緊密結合
團結奮斗要明確奮斗目標、遵循堅實路徑。我們的奮斗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黨的二十大為此制定了清晰可循的兩步走的團結奮斗時間表與路線圖:第一步是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步是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和任務進一步做出了明確規定。今天,這些宏偉目標和任務正在中國人民的團結奮斗中逐步變為現實。
團結奮斗要有馬上就辦、真抓實干、接續奮斗的精神狀態。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中,“加快”一詞出現高達47次,這反映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爭朝夕的迫切心理。“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是奮斗出來的”,這些話語傳達的意思是明確的,團結奮斗必須落到真抓實干和踏踏實實行動上。人生是有限的,事業是無限的,要成就偉大事業,就需要一件事接著一件事久久為功。“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奮斗創造了今天的中國”,也只有每一代人都努力跑好自己這一棒,偉大的夢想才能在人們的接力中水到渠成。
誰去團結奮斗:
每一個人都是新時代的奮斗者
誰去奮斗是要明確奮斗主體,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夢不是鏡中花、水中月,不是空洞的口號,其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國人民心中。”因此,從懵懂少年到青年學生,從全黨全軍到全國各族人民,每一個人都是新時代的見證者、奮斗者,每一個人都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親歷者、建設者。那么,誰去奮斗?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個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彌足珍貴,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輝。”中國人深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只有每個人都發揚主人翁精神,擔當盡責,才能匯成排山倒海式的歷史趨勢,形成不可阻擋、滾滾向前的歷史洪流。
為誰團結奮斗:
為人民幸福與民族復興團結奮斗
為誰奮斗是要站穩價值立場,“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清晰回答了為誰奮斗的問題。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一直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貫穿其中、永恒不變的主題就是為人民奮斗。
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經呈現出無比燦爛的光明前景,但前進路上的挑戰依然復雜嚴峻。因此,中國夢絕不是敲鑼打鼓、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明天的中國,力量源于團結”“明天的中國,奮斗創造奇跡”。在這最好的時代,唯有“不懈奮斗”才能不負時代、不負人民;也唯有“團結奮斗”,才能匯聚起氣勢恢宏的歷史偉力,從而推動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迎來更加輝煌的明天。
(作者為揚州市職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本文系揚州市職業大學2023年重點課題“習近平奮斗觀的生成邏輯、系統建構與時代價值”〈編號:2023XJ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