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刺繡作為陜西寶雞的傳統美術工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將其融入高校藝術教育,進而構建集藝術教育與德育教育于一體的綜合育人體系,既有其內在要求,亦具現實必要性。因此,聚焦新時代人才培養工作的高質量發展要求,探索西秦刺繡與藝術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徑,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將西秦刺繡融入理論課程以豐富藝術教育內容體系
立足核心素養培育,將西秦刺繡貫穿藝術教育全過程,構造一體化課程體系。結合藝術教育的學科特性與課程目標,將西秦刺繡有機融入教學體系,發揮協同育人效能,在保證學科內容的完整性、科學性的前提下,引導學生領略非遺的獨特價值。在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特色選修課中植入西秦刺繡相關的背景知識、發展脈絡、歷史淵源、制作工序、典型作品、社會影響、文化特征等內容,引導學生更為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西秦刺繡的相關知識;開設西秦刺繡專題學術講座,邀請西秦刺繡相關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行業專家、教學名師等,深入闡釋西秦刺繡發展沿革史和藝術成就,培育學生文化認同;研發西秦刺繡與藝術教育相融合的特色校本課程,圍繞西秦刺繡最具代表性繡品、繡法技巧、造型魅力、文化特征、色彩魅力、圖案紋飾等開展模塊化教學,實現藝術教育與非遺傳承的雙向賦能。
將西秦刺繡融入實踐課程以實現傳統工藝文化的活態傳承
傳承西秦刺繡需突破理論認知層面,應以實踐鍛煉與專業創新來驅動這一工藝的傳承與可持續發展。通過培育非遺傳承后備力量與文化傳播者,激活西秦刺繡的當代生命力。推進西秦刺繡走進校園,聯合西秦刺繡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民間手工藝人等打造集學習體驗、西秦刺繡美學作品展、西秦刺繡文化博覽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創意實踐平臺,拉近西秦刺繡與學生的心理距離,使學生在親歷傳統工藝美學體驗中深化文化認同,堅定對這一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決心與傳承信念。在基礎教學環節,教師可為學生進行基礎刺繡技巧、基本針法、色彩搭配等面對面指導;在進階課程和設計應用教學環節,引導學生開展基于專業特色的創新性轉化實踐,鼓勵其將西秦刺繡的工藝智慧、造型語言、符號體系與現代設計理念相融合。例如,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學生可通過將西秦刺繡元素融入服裝設計,創作兼具西秦刺繡元素與現代服裝審美的新作品。
讓學生在研學實踐中探尋西秦刺繡的文化基因與當代形態。通過校地協同、校館協同等打造校館育人共同體,定期組織學生赴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西秦刺繡文化產業園等進行研學實踐,助力學生人文素養培育和社會責任意識養成。例如,組織學生開展直播助銷、義務教學、志愿講解、主題勞動等實踐活動,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播撒種子。
(作者單位:陜西國際商貿學院;本文系2025年度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項青年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西秦刺繡藝術活態傳承路徑研究”〈2025QN0454〉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