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正確處理支撐國家戰略和滿足民生需求、知識學習和全面發展、培養人才和滿足社會需要、規范有序和激發活力、扎根中國大地和借鑒國際經驗等重大關系。”處理好規范有序和激發活力之間的關系,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基點和根本遵循。激發活力需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以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線,激發各級各類教育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實現教育質量變革與效率提升。規范有序則必須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不斷健全教育法律法規體系,推進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構建教育安全風險防控機制,筑牢教育發展根基。這要求新型高職院校只有打好“組合拳”,才能推進事業發展行穩致遠。
多元主體協同創新辦學實踐
深化體制機制創新,激發多元主體辦學活力。新型高職院校是上海市深入貫徹《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及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精神,進一步優化職業教育體系,對接上海市及各區產業發展需求,創新建立的各級政府、行業委屬及企業等多元辦學主體共同參與的辦學體制。該機制在于激發各參與主體的積極性與活力,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結構升級能力。其突破性創新在于構建五年長學制的人才培養體系,又承擔著三年普通高職培養功能。其中,新型高職院校五年一體化的長學制設計,實現了人才培養由中職、高職雙主體實施向新型高職院校單一主體的轉變,提高了職業教育的連貫性和質量,推進了多形式銜接、多通道成長、可持續發展的梯度職業教育,拓寬了學生成長成才通道,是上海推進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創新舉措。相比較其他省份五年一貫制辦學模式,上海新型高職院校的突出特征在于構建各區政府、行業主管部門和企業等多元主體參與辦學的協同治理機制,通過制度創新激活多元主體的辦學優勢與活力,實現新型高職院校專業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緊密對接,打造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新高地。自2021年啟動建設以來,上海已培育10所特色化新型高職院校,其中6所由優質中職學校調整和升格,4所為普通高職院校增設五年一貫制專業。
深化產教融合,服務區域經濟發展。通過治理體系創新,上海新型高職院校調動了相關區政府和行業委辦局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實現了學科專業建設與上海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精準對接。上海新型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開展“訂單班”、現代學徒制項目,并聯合培養現場工程師、共建現代產業學院、共性技術服務平臺以及“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以上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10所新型高職院校累計開設65個五年一貫制專業。其中,工業機器人技術、物聯網應用技術、跨境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管理、護理等專業緊密對接上海“(2+2)+(3+6)+(4+5)”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規劃。同時,消防救援技術、園林技術、城市軌道車輛技術等專業彰顯新型高職院校辦學與人才培養特色。由于新型高職院校的治理體系創新,緊貼區域經濟發展需求且專業特色鮮明,實現了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為上海產業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
對標現代大學制度體系夯實治理根基
經過數年快速發展,在建立健全院校治理、對標現代大學制度體系方面,新型高職院校仍需不斷夯實基礎并加快推進現代大學制度體系建設。
加快構建現代大學制度體系。6所新型高職院校依托中職學校整合升格而來,要進一步強化依法辦學、依法治校的現代大學治理理念。構建現代大學制度體系應堅持系統觀念,強化頂層設計的整體性與協同性。面對規章制度建設的繁重任務,要圍繞教育教學一線,加快制度供給創新。加強建設配套制度以及配套的實施細則或辦法,明確實施步驟、標準和責任分配,提升制度的執行力。通過構建制度體系,樹牢依法治校理念,確保學校改革發展始終在規范有序的法治軌道上穩健前行。
加快完善制度生成機制。當前新型高職院校由區政府委托區教育局管理(行業辦學由委辦局委托組干等部門管理),但在“人財物”等關鍵領域,往往是根據管理部門的制度來實施,例如區教育局對于“人財物”的要求更多體現出與基礎教育的適配性,與新型高職院校的實際需求往往存在一定的錯位。這就需要新型高職院校主動作為,突破“上令下行”的慣性思維,積極與主管部門溝通協調爭取政策支持,在合法合規基礎上,爭取差異化政策支持,實現制度建設的“自主權”。同時,進一步制定規范流程,建立“立法—修法—廢止—解釋”閉環管理制度,打造具有高職特質的治理規則體系。
規范有序筑牢改革和發展根基
上海新型高職院校如何構建現代大學制度?2021年11月,上海市教委等六部門聯合發布《新型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與管理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新型高職體制機制改革意見,其應立足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對標現代大學制度體系的要求,構建具有高職院校特色的制度體系。
筑牢黨建引領保障有力的制度體系。強化黨建引領,將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更好地運用到學校治理全過程,推進和完善“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現代治理架構,推進學校治理體系現代化。黨建引領為制度建設提供根本保證,能夠匯聚最廣泛力量和群眾智慧,保證制度建設過程的科學民主。通過黨組織責任傳導機制,明確各基層單位的責任,形成制度建設和執行的責任鏈,推動“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治理格局。
形成職教特色實踐導向的制度體系。立足服務區域、對接產業的優勢,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積極探索政府、行業、企業、社會組織等多方參與的多元治理機制,構建產業需求導向的制度供給模式。積極推進現代產業學院實踐探索,在校企共建專業、訂單式人才培養、產教融合實訓建設等方面形成標準規范。創新“雙師型”教師發展制度,在教師職稱評聘、企業導師招聘、教師企業實踐、教師參與企業技術攻關激勵等方面,提供有效制度供給,打通校企人員雙向流動通道。針對新型高職院校五年一貫制的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形成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分段式管理體系,通過一系列針對性的培養方案,打造具備鮮明職教特色、突出實踐導向的新型高職院校制度體系。
構筑激發活力與強化內控協同的制度體系。一方面,突出激活新型高職院校辦學活力的制度創新。主管部門要積極落實“放管服”改革,在學科專業設置、人才招聘等核心領域賦予學校充分辦學自主權,并梳理管理權限界限,探索白名單制度,以確保學校在教育教學改革和制度創新方面擁有更大的靈活性和自主權。另一方面,新型高職院校在制定制度時,必須在“人財物”等業務領域加強制度設計的風險防控,通過積極與主管部門對接,借鑒其他高職院校經驗來構筑風險防控制度體系,為新型高職院校改革創新提供有力保障。
構建以人為本實事求是的制度體系。新型高職院校制度建設的過程中,不僅要從學校的發展目標出發,還要關注師生的實際需求和切身利益。針對新型高職院校的教職工和學生在權益維護、權利訴求等方面呈現出的新特征,在制度建設方面應充分尊重師生的權益和訴求。制度建設要實事求是,既要立足學校發展進程,又要彰顯師生主體地位,還要逐步推進和完善學校制度體系。
涵養高職特色氛圍良好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為大學管理提供價值導向和精神支撐,將具有新型高職院校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文化融入高職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通過教育宣傳、課程設置、校企合作、校園文化建設等多種途徑,可實現師生法治素養與職業技能的協同培育,形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同時,推動學校章程制度向師生行為準則轉化,可為新型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提供價值引領與精神動力。
(作者為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校辦主任;本文系2025年度“上海市教育法學人才培養計劃”:新型高職院校制度體系建設研究〈2024JYFXR094〉、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新時代中國職業教育研究院2024年職業教育重點課題:上海市新型高職院校依法治校的實踐與探索〈SZ24A08〉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