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深化城市建設、運營、治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中明確,社會協同力是教育強國的“六個力”要素之一。這些重要精神深刻反映了新時代教育和城市共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指明了高校與城市深度融合、協同發展的未來方向。
校城融合作為深化高校和城市改革的重要結合點和突破口,具有廣闊的場景。校城融合協同力作為現代城市與高校的時代特質,具有深刻意蘊。
牢固樹立校城深度融合協同的價值觀念
高校與城市作為不同的社會主體,既因社會功能、價值取向和利益訴求的差異,表現出相對獨立性和差異性,更因共生共處、彼此依賴、互相成就的共性,表現出突出的共棲性和依存性。校城深度融合協同需要樹立協同發展觀,強化價值引領力,聚焦共同發展目標,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破除體制機制弊端,從“相對獨立”“相對脫節”走向深度融合、多元協同,攜手畫出最大價值同心圓,共創躍遷發展新家園。
準確把握校城深度融合協同的關鍵要素
高校與城市擁有各自的發展優勢。城市作為大學的空間載體和依托,為大學提供土地、產業、教育、醫療、文化、交通、住房、畢業生就業支持、資金、政策保障、環境優化等資源和條件。大學作為城市的知識中心、人才高地、創新引擎和文化高地,為城市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撐、科技服務與文化賦能。城市和高校在不同發展階段具有差異化的內在需求,進而形成動態化的關鍵要素。在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校城雙方既需要精準把握教育、科技、文化、人才、資金、環境等關鍵要素,充分激發各個要素內在潛力和創新活力,又需以系統性高階思維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化改革,整合優化創新資源配置,促進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實現各資源要素特別是關鍵要素“1+1>2”的效能躍升。
著力開拓校城深度融合協同的創新路徑
在融合協同力驅動下,深度推進校企融合、產教融合、文化融合與空間融合,是實現校城共同發展新躍遷的必然路徑。
一是校企融合。校企融合是校城深度融合的主基點。在人才培養上,建立理論與實踐“雙標準、雙流程”培養體系,構建高校與企業“雙主體、雙導師”協同育人機制,培養企業“認可度高、留用率高、適配性強”的復合型人才。在人才使用上,完善“高校出編制—企業發薪酬—創業在園區”的協同模式,推行校企互聘互評、聯合考評的新型人才管理制度。在科技研發轉化上,以問題解決為導向,以項目合作為紐帶,構建“研究真問題—真研究問題—解決真問題”的知識生產和技術創新的閉環模式,形成“企業出題、給經費—高校配人才、解題目—校企共享成果—市場創造效益”的協同創新機制。
二是產教融合。產教融合是校城深度融合的主陣地。高校圍繞產業鏈布局學科鏈,對接產業群建設學科群,構建研究型、應用型、技能型、復合型產業人才培養體系,形成“高校培養人才—城市集聚人才—產業用好人才—人才反哺城市與產業”的良性循環。聚焦產業上、中、下游發展需求,打造“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產業化”的科技創新鏈,實現“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的四鏈銜接,構建“高校創新源—城市涵育地—產業轉化器—企業轉化器”的產教融合創新共同體。
三是文化融合。文化融合是校城深度融合的重要內涵。建立校城文化“價值共創—資源共享—責任共擔—創新共行—品牌共建—產業共興—生態共育”的深度融合體系與協同機制,以城市文化涵養大學精神,以大學文化賦能城市發展,實現雙向文化賦能和價值提升。
四是空間融合。空間融合是校城深度融合的重要形態。應秉持“開放、包容、綠色、智慧、韌性”一體化理念,統籌空間布局與功能融合、物理建構與文化形塑、數字賦能與實體發展,推動校園從“圍墻孤島”向“城市節點”轉型,從“學術園區”向“創新走廊”升級,從“智慧校園”向“智慧城市”延伸,構建“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創業街區—城市社區”四區聯動的現代城市新格局。
作為扎根常州、省市共建、全省一流應用型大學立項建設單位的江蘇理工學院,與常州市同頻共振、共生共榮。學校以“校因城而興、城因校而盛”的理念引領校城融合,以“學科專業跟著產業走、人才科技圍繞需求轉、社會服務按照需要做、學校治理契合變革改”的機制提供精準支撐,以“大、中、小學紅色資源育人一體化”“家—校—社協同育人一體化”和“微校區—微專業—微課程建設一體化”的模式構建育人生態,以“積極融入常州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與蘇錫常都市圈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樣板城市建設,設立省級人工智能學院、校市共建合成生物AI研究院、新能源汽車產業學院、常州新能源之都發展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院、職教教師教育協同創新實驗區”的路徑深化合作,探索走出一條“理念引領—主動服務—多元互動—深度融合”的校城融合新路,為匯聚校城深度融合協同力、助推校城發展新躍遷提供真實而生動的實踐樣本。
(作者為江蘇理工學院校城融合工作辦公室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