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智化技術飛速發展,學校課堂教學形態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特別是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智化技術的應用。這種變革不僅體現在教學方式和學習模式上,更涉及到課堂教學形態的根本轉變。當前大多高校借助互聯網平臺推動了新一輪“數智+”高校思政網絡教學的變革熱潮,不斷推動思政教育從“經驗型”向“科學型”、從“標準化”向“精準化”轉變,學校課堂教學形態的轉型已成為必然趨勢,但在技術與思政教育的融合中依然存在以下問題:
過度依賴網絡,自主學習能力減弱。網絡教學逐漸成為教學活動的主要載體,教師通過網絡直播完成課程講授、考勤管理、課堂討論等,但后期數據呈現有一定的局限性,關注的僅僅是可量化的行為數據,如登錄次數、考勤、答題正確率等,而忽視了學生思想深度和價值觀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逐漸呈現出學生課堂參與度、社會參與度降低等問題,部分學生過度依賴網絡獲取、分享各種信息,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虛實融合不當,情感共鳴弱化。網絡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和學生完全依托于互聯網平臺開展教學活動,師生之間的互動局限于文字、畫面等虛擬形式,缺乏面對面情感交流,人文關懷和精神價值的傳遞空間被壓縮,情感教育的深度和效果受到削弱,VR技術雖能增強思政教育的互動性,但過度依賴虛擬場景,會導致學生與現實社會脫節,影響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出現部分教師缺乏數智化教學技能、學生對技術的接受程度不同等現象,純算法評估難以替代教師的經驗判斷和人文關懷。
網絡環境影響加劇,信息真偽難辨。新時代互聯網已經成為大學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一代網民的年齡越來越小,大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各種繁雜信息充斥著網絡,尤其是00后大學生更傾向于從網絡中獲取信息、表達想法、開展交流,網絡的特性在給大學生網民帶來海量信息、表達自由的同時,也為錯誤思想和負面思潮的滋生提供了土壤,誘發一些錯誤價值觀的形成,人工智能生成的虛假信息一定程度影響了學生對真實事件的判斷,增強了思政教育的復雜性。
為提升數智化技術應用,遵循“技術為輔、育人為主”基本原則,提出以下措施:
強化人機協同,激發學生思想活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于促進教育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成效最終體現在學生的社會實踐和價值觀踐行中,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高校應借助智能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徑。首先,教師可借助數智技術創設真實情境。通過典型案例分析和實踐性任務設計,強化人機協同,引導學生深度參與,讓學生在角色體驗中深化對理論內涵的理解和領悟,通過實踐活動的真實參與,讓學生獲得切實的成就感和獲得感,從而實現學習態度從被動接受到主動追求的根本轉變。其次,建立科學的評價反饋機制。結合量化數據與質性分析,全面客觀評判學生的成長,在師生互動中既給予肯定與支持,指出亮點和創新點,也對偏離主流價值觀或邏輯欠妥的觀點及時引導糾正,在科學評判過程中釋放學生思想活力。
打造個性化學習,提升思政教育實效。在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數智技術的深度融合為教育實踐提供了新的可能,高校應立足新時代新要求,深化數智教育實踐,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技術和手段的創新,引導學生適應“云上思政”這一新時代的教育新常態。首先,依托云計算技術搭建一體化思政教學管理系統,運用大數據分析實現學情實時監測與精準判斷,通過優化算法設計提供個性化學習路徑,培訓大學生提升信息技術應用、獨立思考、終身學習等能力。其次,以問題為導向,提高大學生自主構建價值觀的能力。大學生思想品德的養成是外在引導與自主構建共同作用的結果,和平常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有所不同,如果沒有學生的內化、吸收,僅靠教師的規勸和引導,很難取得實效,思政教師應善用時事熱點,結合學生實際,引導其開展自我反思和審視,幫助他們在多元價值觀中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從而提升網絡信息甄別能力,有效抵御虛假信息干擾。
創建沉浸式教學場景,講好紅色故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紅色故事,開發VR思政教育虛擬仿真實驗項目,構建三維立體化黨史教育數字展館,設計交互式情境模擬教學模塊,通過沉浸式教學場景創設,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另外帶動學生深入挖掘當地紅色故事,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向學生傳遞正能量,讓青年學子感受到“中國”二字的溫度,促使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自覺將個人發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樹立正確的網絡價值觀,自覺抵制網絡謠言,維護國家形象和利益。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數字化教學能力。教師是立德樹人的主力軍,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者,又是學生價值觀塑造的引路人。為更好引導大學生成長成才,首先,要著力提升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通過新媒體技術培訓,重點培養教師運用智能備課系統、在線教學平臺等數字化工具的能力,推動優質教學資源庫建設,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內核及方法原理有機融入思政課教學全過程。其次,深化教學研究能力培養,建立常態化學情調研機制,指導教師精準把握學生思想動態和學習需求,創新運用社會熱點和民生問題開展案例教學,引導學生客觀認識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同時,提升教師運用網絡輿情智能預警系統開展意識形態工作的能力,通過系統培訓提升教師隊伍的政治素質、專業能力和技術水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更好引導學生成長成才。
以信息化教學手段,拓寬思政教育渠道。歷史實踐證明,封閉的環境對國家發展和個人成長都具有消極影響,高校思政課同樣如此,封閉的教育理念難以推動思政課與時俱進、創新發展,數智化賦能思政教育是大勢所趨,為構建全域思政教育資源云平臺、協同機制創新提供了技術支持。教師通過直播、錄播等信息化教學手段,構建全域思政教育資源云平臺,打破校際壁壘,實現課程、案例、師資等資源共享;通過搭建虛擬教研室,促進優質教學方法的快速傳播,不僅有效構建高校意識形態主陣地,提升了教育效率、拓寬了知識傳播渠道,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區域間的教育資源差距;同時各高校通過建立資源貢獻激勵機制,可形成可持續的校際資源共享生態,但與此同時必須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主導性,把握好“守正”和“創新”的辯證關系,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確保數智技術應用始終服務于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作者單位:重慶安全技術職業學院;本文系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黨建專項“紅色文化融入高職院校學生黨員廉潔文化教育研究”〈24SKDJ053〉研究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