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互聯網“去中心化”的傳播特性突破了傳統信息管控機制,為各類信息的高速擴散提供了技術條件。特別是突發輿情在網絡空間的快速蔓延,極易導致青年學生產生認知偏差,甚至引發非理性行為,這對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構成了現實挑戰。新形勢下,必須高度重視網絡空間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影響,切實維護高校意識形態領域安全。
高校網絡輿情的傳播特點
隨著互聯網普及率日益提升,微博、微信、貼吧、論壇、客戶端等網絡新媒體成為了人們獲取信息和社交活動的主要形式。高校大學生是新媒體最為活躍的用戶群體,對發生在身邊的事情最為關注,并習慣于通過網絡新媒體來發表意見,高校網絡輿情傳播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輿情傳播速度迅猛。當代大學生是伴隨互聯網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一代,熟悉電腦、各種網絡軟件、網絡平臺和網絡語言。同時他們具有很強的權利意識和表達意識,對校園內的相關事件有很高的關注度,由于群體的同質性,容易引發共鳴,帶來輿情爆發。同時社會對大學的關注度也較高,有關學校的輿情爆發后,常常引來社會媒體的關注,造成輿情的迅猛傳播。
意見表達較為片面。大學生在年齡上處于人生的青年時期,生理上趨于成熟而心理上尚未成熟,還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而大學生往往對社會問題較為敏感,但對事件的本質把握并不準確,在復雜的網絡世界中容易失去正確判斷,形成偏激、沖動的非理性認知并在網絡媒體發表意見,由此形成錯誤的言論導致高校網絡輿情危機。
容易形成沉默螺旋效應。沉默螺旋效應是指在某一事件發生之后,輿論會從多種意見討論很快形成一種主導意見或觀點,這種占主導的意見或觀點一旦形成就會不斷得到強化,最終成為統一的觀點和意見。而其他意見則會被不斷掩蓋,成為沉默的觀點和意見。大學生容易受別人意見的影響,即使自己有不同意見,但由于沒有把握而保持沉默,產生從眾心理,在輿情傳播過程中被所謂“意見領袖”的觀點所裹挾,形成沉默螺旋效應。同時由于大學生身份的同質性,容易在群體中產生情感共鳴,放大錯誤認知的扭曲效應。
新時代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的路徑
新時代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要通過對參與各方責權利的合理安排與制衡,實現參與者行為的有效約束和積極自律。可從以下方面入手進行。
構建多元參與的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機制。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涉及的主體有學校宣傳管理部門、在校大學生、學校教師、網絡的各種“意見領袖”、校友及學生家長等高相關度群體、網絡媒體等。做好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工作,應構建多元參與的治理機制。學校行政管理部門應暢通學生參與治理渠道,建立健全訴求表達和意見吸納機制,推動學生有序參與校園民主管理。通過常態化溝通平臺,及時回應學生關切,吸納合理建議,將矛盾消解在萌芽狀態。面對突發網絡輿情,學校應深入剖析學生情緒爆發根源,精準回應群體性訴求,通過解決問題與正向引導相結合,有效控制和扭轉輿情態勢。同時,要強化家校協同育人機制,推動教師與家長共同關注學生思想動態,形成教育合力,筑牢校園穩定防線。高校應充分挖掘校友資源潛力,搭建線上互動平臺,邀請優秀校友與在校生分享成長經驗,幫助學生拓寬視野、激發學習動力。宣傳部門要主動對接網絡媒體和意見領袖,通過常態化交流合作,增進社會對高校的認知與理解。同時,要著力培育新時代網絡宣傳隊伍,鼓勵專家學者依托專業優勢打造高校“智庫網紅”,在關鍵議題上發出權威聲音。通過構建校友聯動、媒校協同、師生共創的立體化傳播格局,高校能夠在輿情應對中把握主動權,有效引導網絡輿論走向,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輿論環境。
幫助大學生樹立良好的網絡法治意識和道德意識。在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中要貫徹依法治網的要求,應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在高校學生紀律條例中增加相應的條款,對大學生在網絡空間的失范行為進行相應的懲戒。同時要注重幫助大學生樹立良好的網絡道德意識。在大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文件中應與時俱進加入網絡道德規范的要求,大學生在網絡空間中樹立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道德觀念,樹立自覺抵制反動、暴力、黃色等不良信息傳播的道德意識,樹立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的道德行為規范。高校也應對網絡領域的道德模范進行表彰和宣傳,在大學生群體中樹立遵守網絡道德的時代榜樣。通過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制度建設,增強大學生在網絡上的法治意識和道德意識,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環境。
打造開放共享的高校特色網絡文化平臺。高校在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方面應主動作為,在網絡空間建設意識形態工作陣地,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打造開放共享的文化平臺,把對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工作導入到網絡空間來。高校意識形態教育要順應網絡傳播規律,創新話語體系和傳播方式,推動從單向灌輸向互動體驗轉變。要善于運用青年喜聞樂見的網絡表達方式,通過情景模擬、話題討論等參與式教育,培養學生正確判斷網絡輿情的是非標準,讓大學生網民在接觸網絡輿情時,能夠在正義與否、正當與否上作出正確判斷。要充分發揮網絡文化陣地作用,以校史教育為載體,運用新媒體技術講好高校的校史、講好高校的價值理念、講好高校的精神追求、講好高校的文化傳承。讓大學生網民在潛移默化中樹立認同學校、熱愛學校、努力奮斗、奉獻祖國等價值觀念。
(作者為江蘇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學院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