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思想是中國人數千年治國的古訓。它把民眾視為安邦定國的根本。顧炎武滿懷對民眾疾苦的深切憂思,立足現實問題,探究“國家治亂之源,民生根本之計”,其論著中有大量涉及民本思想的主張。
平等待民。顧炎武反對三綱五常,強調“君、臣、民”在政治關系上是平等的,都是靠勞動謀生,君是“代耕受祿”的公共服務者。基于此,他認為,君權不可凌駕于民權之上,應當為民眾所用,君主應當盡職盡責服務民眾。他指出“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與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絕世之貴。代耕而賦之祿,故班祿之意,君、卿、大夫、士與庶人在官一也,而非無事之食。是故知天子一位之義,則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知祿以代耕之義,則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
惠民利民。首先,顧炎武認為惠民利民的前提是統治者要能體悟到民眾疾苦,倡導君主要向舜、禹等圣明的先王學習為民之道,他談到“古先王之教,能事人而后能使人”“舜之圣也,而飯糗茹草;禹之圣也,而手足胼胝,面目黧黑,此其所以道濟天下,而為萬世帝王之祖也”。其次,顧炎武提出“封建之失,其專在下;郡縣之失,其專在上”的不同制度弊端,提出應通過分權自治將權力適度下放給郡守、縣令等官員,使“守令必稱其職”,進而實現“國可富,民可裕,而兵農各得其業矣”。最后,顧炎武提出了惠民利民的具體舉措,認為統治階層要樹立“不恥惡衣惡食,而恥匹夫匹婦之不被其澤”的為官理念,通過“土地辟,田野治,樹木蕃,溝洫修,城郭固,倉廩實,學校興,盜賊屏,戎器完”等措施為民做實事,達到“今將靜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產,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風俗可善矣”。
藏富于民。針對經濟蕭條,民生凋敝的境況,顧炎武提出三條藏富于民路徑。一是基于“民享其利,將自為之,而不煩程督矣”的經濟規律,揭示了“民自趨利而勤業”的人民“自為”原動力。二是針對繁重賦稅導致的“搜括不已,至于加派;加派不已,至于捐助,以訖于亡”的不良風氣,提出改革賦稅的富民之策——“既減糧額,即當禁限私租,上田不得過八斗,如此則貧者漸富,而富者亦不至于貧”。三是倡導統治者不爭民利,秉持“用中有度”的生態理念,以實現“世計有余”的民生福祉,做到“利盡山澤而不取諸民”。
顧炎武民本思想歷久彌新,其中蘊含的平等觀念、察民情、惠民生、為民辦實事等理念,經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已深深融入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執政理念,轉化為不斷推動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實踐偉力。
(作者單位:中共昆山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