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華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文化交流、交融、交鋒之勢前所未有。在此背景下,“向世界講好中華文明故事”迎來歷史性機遇,也面臨新的挑戰。新時代,想要全面增強中華文明國際傳播效能,須不斷創新中華文明故事的主體、理念、體裁、內容、形式、載體和機制,讓中華文明故事在世界“傳開來”“活起來”“火起來”,不斷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全媒體矩陣聯動發力,讓中華文明故事在世界“傳開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時代,讓中華文明故事在世界“傳開來”,需選擇海外受眾可理解、易接受的多元載體,全力打造外宣全媒體矩陣,加速報、刊、網、微、云、屏全形態聚合,文、圖、音、視、數全要素呈現,全方位、多層次提升講好中華文明故事的作品質量和文化內涵。一方面,壓實主流媒體主體責任。主流媒體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采用多語言策略,主動講述中華文明故事。要從中國文化沃土、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中提煉題材、獲取靈感、汲取養分,推廣一批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電影、電視和紀錄片,出版一批深入研究闡釋中華文化經典的多語種圖書,報道一批承載中華傳統美德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江蘇各級廣播電視媒體應充分發揮內容創作和文化資源大省優勢,以消息、專題、評論等多種形式向世界講述中華文明故事。例如《南京記憶·世界記憶》《夏和他的“中國之家”》《蔣永慶與他的鳥兒們》等專題報道立足于中國大地,既“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又契合和平與發展、生態共生等全球公共議題,為全球受眾全方位了解江蘇、感知中國、聆聽中華文明故事打開了視聽窗口。另一方面,巧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要善于“借梯登高”,主動鏈接融合TikTok、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X平臺等海外社交媒體,主動拓展“洋網紅”的傳播圈層,擴大海外企業、青年留學生團體和個人在海外媒體平臺的聲量,齊頭并進,形成中華文明故事聚合傳播的新局面。例如,美國網紅“甲亢哥”通過數小時一鏡到底直播,帶領全球數百萬觀眾深入感受中國風土人情與中國文化魅力,掀起了海內外觀眾對于“中國文化行”的討論熱潮,成為展現中國形象的重要窗口。
數智化技術全景賦能,讓中華文明故事在世界“活起來”。中華文明故事傳開來后,要想更具吸引力、影響力,還必須在“活起來”上下功夫。當前,大數據、物聯網、數字仿真、智能大模型、計算機視覺等新興數智技術,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中華文明在世界的活態傳播拓展了更為廣闊、新潮的表達場景。一是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新時代,過去平面化的外宣模式已無法滿足海外受眾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關注體驗的沉浸式敘事。借助AR、VR、MR等數智化技術,將歷史、文物、人物、文化典故以故事性場景再現和動態化演繹,讓中華文明故事更加生動、立體。全球受眾就可以通過體驗秦陵地宮、良渚古國、北京中軸線、南京古城墻等虛擬場景,感知中國的壯美河山、市井煙火、精神風貌和傳統節日氛圍,感受中華文明的活力與魅力。二是打造跨文化共鳴場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向世界講好中華文明故事本身就是一場跨文化的情感共鳴之旅。借助大數據分析和算法追蹤等數智化技術,識別不同文化圈層海外受眾的認知偏好和情感需求,精準推送和構建文化交融、情感相通的中華文明故事敘事場景。依托3D建模、ASMR音效、腦機接口等數智技術,強化感官聯動與情緒感知,讓海外用戶借助個人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就可體驗“身雖未至,心已遠行”的中華文明之旅。三是打造跨時空互動場景。通過元宇宙、全息投影、動作捕捉、即時交互等數智化技術,大力訓練基于大模型的“虛擬數字人”,完善多語言自動生成系統,讓虛擬數字人化身中華文明數字AI講解員與對話者。豐富虛擬數字人與海外用戶文化共創場景,重點開發實時協作型的元宇宙文化共創坊、知識學習型的文化解謎館、數字資產型的NFT文化拼貼實驗室。目前,“大運河元宇宙”已經吸引幾十個國家用戶共建虛擬漕運碼頭;敦煌研究院的“絲路NFT拼貼”已產生上萬件跨文化作品;國風虛擬人“天妤”發布“鳳凰妝”挑戰后在海內外自媒體平臺上引起了天妤國風仿妝的熱潮……這些案例都在跨時空互動過程中,讓中華文明故事的海外傳播實現從靜態展示到動態交互、從單向傳播到共同創作的范式躍遷。
中國文化IP“造船出?!?,讓中華文明故事在世界“火起來”。中國文化IP是中華文明故事的重要載體。從首個“非遺版春節”帶來“中國游”的熱潮,到《慶余年》《三體》《哪吒2》在全球范圍內強勢圈粉,再到《原神》《黑神話:悟空》等現象級中國游戲席卷全球,近年來,中國文化IP密集出海,在海外刮起強勁“中國風”,讓中華文明故事在世界逐漸“火起來”。新時代,中國文化IP要把講好中國故事作為世界理解中國的重要抓手,既要“借船”出海,更要“造船”出海。一方面,堅持“內容為王”。把握中華文明突出特性,深度挖掘中華文明豐富內涵,提煉其中具有全人類共同價值和時代氣息的元素,如儒家的“仁愛”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理念等,打造更多具有全球文化公約數的中國文化IP,實現從“中國IP”向“世界IP”的轉型和跨越。要錨定文明對話的元命題,把握數字時代分眾化特點、文化消費規律、文化產品國際化特征,融合多元文化元素,針對不同海外受眾打造多語種IP及其衍生內容。二是堅持“創新為要”。中國文化IP要在尊重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審美和共同價值進行創新。要深度開發中華文明故事資源庫,圍繞文學類、影視類、動漫類、游戲類、文旅類方向,打造具有國際吸引力和辨識度的原創IP精品。比如,可以對中國經典的文學名著、現代暢銷小說、神話傳說、民間故事進行IP創新詮釋、表達和再創作。三是堅持以合作為引。優化中華文化IP的全球全產業鏈布局,搭建全球協作網絡,與全球知名書刊、電影、電視劇、紀錄片、游戲等的出品方緊密合作,推動跨文化IP聯合創作,打造聯動IP產品。加強與重點目標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企業、藝術機構合作,推動中國文化IP產品本地化、渠道本地化和運營本地化。加強國際版權管理,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積極尋求國際版權合作,將中國優秀的文化IP推向全球市場。
(作者單位: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意識形態在中國形象國際傳播中的作用機理與實現路徑研究”〈項目號:23CKS051〉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