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化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塑料因其優異的物理性能和低廉的生產成本被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但塑料制品在使用后產生的廢棄物處置,卻成為全人類面臨的棘手問題。作為塑料原料生產、制品生產和消費大國,我國塑料垃圾規模龐大。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塑料廢棄物年產生量超過6000萬噸,其中除材料化利用和能源化利用外,剩余的基本通過與其他生活垃圾一并填埋的方式處置。廢棄塑料在環境中的持續積累導致嚴重的污染問題,并造成寶貴能源資源的極大浪費。因此,為了更有效開展塑料污染治理工作,亟待改變塑料經濟的傳統發展模式,通過構建高質量的塑料循環生態系統,有效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進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環境污染,從而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綠色轉型。
完善法律法規政策指引。在全球環境治理的宏觀背景下,塑料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作為全球最大的塑料生產和消費國,我國近年來陸續頒布了《關于扎實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和《“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推動構建塑料循環生態系統,合力破解塑料污染治理難題。為此,在今后的塑料污染治理工作中,需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一是加強頂層設計。明確產品設計過程中必須考慮的環境友好因素,要求企業在設計環節融入循環經濟理念,并完善與塑料包裝循環利用模式相匹配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同時,明確界定再生塑料原材料在新產品開發及應用中的具體適用范圍。例如,在紡織業、電子電器產業及汽車行業等領域增設相應的應用指導政策,以減少再生塑料的降級使用現象。二是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將塑料產品制造商和進口商作為生產者主體,規定其承擔產品全生命周期信息責任、產品售后環保服務責任、監管廢物處理和再利用責任,并加大政府對生產者義務履行情況的監督力度,通過行政許可、市場準入管理以及登記公示等制度措施,明確界定并強化塑料生產者在責任延伸方面的邊界。三是完善塑料循環產業經濟激勵制度。加大對塑料循環產業的扶持力度,采取稅收優惠、金融支撐和資金支持等多元化制度方式。例如,針對再生塑料的生產和使用企業,實施減稅降費、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等優惠措施,推動塑料循環產業規模化、規范化、清潔化發展。
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塑料制品從生產到廢棄的過程中會釋放大量溫室氣體,已經成為溫室氣體排放的關鍵領域之一。由此,構建塑料循環生態系統,必須實施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運用循環經濟理念,從生產、使用、回收、處置等各個環節持續推進,最大限度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損害和影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一是推進塑料制品源頭減量。針對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微塑料泄漏及廢水排放等問題,進一步健全相關行業標準體系,倡導在產品制造過程中減少采用易導致泄漏的材料。同時,推廣實施綠色設計理念,采用易降解生態友好型材料,增強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性。二是加強塑料制品規范使用。減少商品零售、餐飲、住宿等傳統商貿服務領域一次性塑料用品的使用量,鼓勵使用布袋、紙袋等非塑料制品和可降解綠色包裝,加強快遞包裝綠色供應鏈建設,積極引導電子商務企業和快遞物流企業采用環保包裝材料。三是推動塑料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大力發展再生塑料行業,構建科學精準的塑料廢棄物管理體系,提升塑料廢棄物回收規范化與清運標準化水平。同時,努力將塑料廢棄物轉化為資源,實現回收再利用,以減少垃圾的產生。
鼓勵多方主體協同參與。塑料制品的普遍應用導致大量廢棄物產生,對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威脅,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目前,在塑料污染治理實踐中,存在治理主體單一、治理能力不足及環保意識不強等問題。因此,需要加強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等多方力量協同合作,共同構建一個健全的塑料循環生態系統。一是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宣傳教育與科學普及。將商場、超市、景點等作為宣傳的重點領域,通過廣告、宣傳片、發放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宣傳單及開展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知識講座等方式,倡導綠色消費理念,引導廣大公眾樹立環保消費意識,養成重復使用物品及適度消費的良好習慣,最終形成塑料污染治理的社會化推進體系。二是推進塑料污染治理信息公開。搭建統一的塑料信息發布與共享平臺,公開塑料污染治理信息并鼓勵有關行業組織、研究機構及非政府組織積極參與并提供相關數據,以此提升全社會對塑料循環生態鏈的認知水平。
加強技術支撐。2025年,是我國塑料污染治理進程中極為關鍵的一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于2020年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即80號文,常被稱為新版“限塑令”)將在2025年迎來收官檢驗,屆時其實施成效將全面展現,對塑料污染治理格局的影響力也將得到深度評估。作為塑料生產和消費大國,我國在塑料生產、使用、回收、處置、清理等各個環節進行深入探索,不斷尋求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措施,提升塑料污染治理水平,以實際行動彰顯大國擔當。一是突破塑料污染治理關鍵技術。在源頭環節加大研發力度,致力于開發可降解塑料及塑料替代品,以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量。同時,積極研發高性能、長壽命且易于回收的塑料合成新技術。在回收處理環節積極鼓勵環保節能型焚燒爐技術、煙氣凈化技術以及灰渣穩定化技術創新,深入探索難以回收再生的塑料廢棄物能源化利用技術,大幅減少塑料廢棄物的直接填埋量。二是應用數字化治理技術。借助物聯網、大數據平臺及信息管理公共平臺,構建覆蓋全國的統一監測網絡體系,實現對塑料廢棄物的即時監控,以及對塑料再生資源的信息采集、數據分析與流向追蹤,有效提高塑料污染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和決策效率。三是統籌塑料污染治理科技創新資源。聯合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等組建塑料污染協同治理研究中心,匯聚全國塑料污染治理領域的科技力量,共同開展塑料廢棄物循環利用科技項目攻關,從而實現塑料生態循環和再生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