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在湖北召開的長江十年禁漁工作現場推進會上公布了一組數據:長江干流監測點單位資源量同比增長9.5%,長江流域監測到的土著魚類種類較禁漁前增加了36種。這一成果背后,凝聚著國家共抓長江大保護的堅定決心與扎實行動,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生動而寶貴的實踐經驗。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生命之源,也是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寶庫,其生態功能和資源價值對國家發展意義重大。5年來,全面禁捕有效遏制了生態惡化,江豚嬉戲、鳤魚重現、中華鱘放流擴大,長江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明顯增強,禁漁成效初顯。面對階段性的成果,我們仍需深刻地意識到,長江流域生態修復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在重點環節持續發力,不斷鞏固和拓展成果。
精細化的生態修復離不開更加科學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手段和廣泛的全民參與。當前,江豚、中華鱘等旗艦物種種群恢復初見成效,但整體生態環境仍面臨挑戰。早年過度開發帶來的岸線硬化、濕地萎縮、水質下降,以及水利設施對水體連通性的影響,仍是制約長江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關鍵因素。因此,未來,仍需以生境修復為核心,統籌推進岸上污染治理、水體凈化、濕地重建與河湖連通,從源頭改善水生生物的生存基礎。
從“保護單一物種”向“保護生境系統”的轉變,標志著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的重要升級。以長江江豚為例,這一旗艦物種不僅是長江生態系統健康的指示器,其保護工作也推動了全社會對整個生態環境的關注。近年來,南京、武漢等地持續推進沿岸岸線生態化整治,實施生態緩沖帶建設,為江豚等水生哺乳動物提供更安全的活動空間。此外,長江江豚的科考監測工作也在不斷加強。科研人員通過聲學監測、遙感技術等手段,深入研究江豚的活動規律、種群分布和生境需求,為制定更科學的保護措施提供數據支持。
同時,針對中華鱘、胭脂魚、圓口銅魚等本土瀕危魚類,相關部門加強了產卵地保護、個體識別監測和遺傳多樣性研究,推動了從科學研究,到政策支持,再到生態工程的全鏈條保護行動。從系統角度出發,提升長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整體水平,真正實現生態系統的穩定和恢復。
生態修復的真正動力不僅來自技術和制度,更依賴于公眾的理解與參與。近年來,各地圍繞長江江豚這一指標物種,打造了一系列有溫度、有傳播力的生態文明教育活動。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倡導的“寧靜長江”計劃,旨在減少水上交通對江豚棲息地的干擾,提升公眾對江豚的保護意識。該計劃通過科普宣傳、志愿活動等形式,鼓勵公眾參與到江豚保護中來,形成全民共護的良好氛圍。將原本冷靜的科學議題轉化為具象可感的公共表達,喚起了公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情感共鳴。
這背后,離不開公益社會組織的持續參與和專業推動。近年來,一批活躍在長江沿岸的環保機構不僅在生態科普宣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還積極投身于生態修復的實踐一線。它們通過研學課程、城市自然觀察、社區講座等形式,引導公眾提升相關法律意識,關注水生生物多樣性與棲息地保護,也為公眾提供了實際參與的通道與平臺,取得了積極成效。以江蘇南京為例,當地已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生態保護志愿服務體系,通過組織市民參與江豚巡護監測、漁政執法協助巡護、科學放生科普宣講與增殖放流、中華絨螯蟹洄游救助等志愿行動,不僅提高了生態修復工作的落地實效,也不斷增強了公眾的環保意識與參與熱情。
值得關注的是,退捕漁民群體也正逐步成為這一進程中的新主體。他們熟悉水情水性、具備豐富的生態經驗,是天然的“水上巡護員”。在各地的探索中,一些退捕漁民通過培訓后,參與到漁政執法輔助、生態監測、瀕危物種救護等公益性生態崗位中,實現了身份的轉型,也以另一種方式繼續守護著長江。這種參與不僅是對其奉獻的尊重,更是對生態保護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的積極探索。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面向未來的系統工程。在制度日益健全、科學不斷進步的同時,更要凝聚起廣泛而深厚的社會共識。從“休養生息”到“生生不息”,長江禁漁實踐為我們提供了可貴的樣本。讓更多人在親身參與中理解保護的意義,推動從政府主導向全民共建的轉變,才能讓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真正煥發出源遠流長的生命力。
(作者系江蘇省動物學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