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是國家發改委《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出臺后第一個獲批的跨省域都市圈規劃。國家發改委在復函中指出,要把南京都市圈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現代化都市圈,助力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發展,為服務全國現代化建設大局作出更大貢獻。
都市圈多以一個有影響力的城市為中心,自然山水相連、人緣相親,中心城市更易于輻射帶動周圍城市,形成更為緊密的經濟社會聯系。與城市群一體化相比,都市圈更接近于同城化的通勤生活圈。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多個都市圈城市統籌分工、緊密合作、全面對接、共建共享,率先推進同城化發展,促進產業科技協同創新、基礎設施網絡共享、民生福祉同步提升、文化事業共同繁榮,可以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最具顯示度,也更具合作可行性的先行示范區。長三角城市群中的上海大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都是跨省域的、中心城市作用明顯的都市圈。如果說上海大都市圈是集聚龍頭,南京都市圈則是放大長三角向西向北拓展輻射力的重要陣地。南京都市圈地跨江蘇、安徽兩省,南京發揮著服務江蘇及皖江、皖東地區的重要中心城市的作用,通過長江黃金水道承東啟西,使長三角能夠輻射和帶動長江經濟帶地區,通過京滬、寧西等通道,連南接北,輻射蘇北及華東等更大區域。把南京都市圈建設好,具有促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帶動跨省區域協調的重大意義。
都市圈的地位和功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心城市的競爭力。關注都市圈,無疑首先應關注中心城市南京。要把南京都市圈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現代化都市圈,關鍵是要把中心城市南京的經濟社會更好更強地發展起來,進而把南京在全國和全球的影響力做出來、提上去、升起來。
南京作為都市圈中心城市,跨省影響作用非常顯著,直接服務江蘇及皖江、皖東地區的地位無可撼動。南京中心城市的常住人口約占都市圈的20%,經濟總量占比超過30%,財政收入占比超過4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金融業增加值占比超過50%,南京有3000家企業在都市圈城市有投資,南京向周邊城市轉移技術和專利的力度和范圍都在不斷加大,轉移重點由鎮江、揚州開始向馬鞍山、蕪湖等沿江上游方向拓展。南京與滁州、馬鞍山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重點推動跨界地區和合作園區建設。同時,都市圈老百姓對于南京的跨省公共和商業服務影響的感受最直觀,南京中心城市的教育、醫療衛生、商業等優質資源為都市圈內的鎮揚淮馬蕪滁宣等城鄉居民提供了高水平和便利性的公共服務,為提升長三角西部地區整體公共服務貢獻品質。南京金鷹、蘇寧、蘇果等分店遍布都市圈各個主要城市,南京德基廣場以超百億的銷售額近兩年一直位居全國首位,超過北京國貿和深圳萬象城,都市圈城市的消費貢獻功不可沒。這些都體現了南京作為經濟社會實力強勁的特大城市所體現出來的輻射帶動實力和包容、大氣的氣質性格及胸懷,也是都市圈百姓的福氣所在。
正是因為對皖江地區和皖東地區的直接服務和輻射,坊間有稱南京為“徽京”。這是對南京作為江蘇省會城市且能產生跨省影響的作用和能力以及氣度的正面認同和肯定。即便從全國范圍看,像南京這樣作為一省的省會城市能夠對鄰省產生如此大影響的,也是屈指可數。南京與周邊城市以及皖東南城市的這種親密關系由江南省的歷史延續而來自然天成,無法割舍。開啟“十四五”新征程,南京更應著力牽手更多圈內城市共同鍛造跨省協調共建的示范區,合力將南京都市圈建設成為皖江皖東及蘇北地區融入長三角核心區的重要平臺。
雖然南京實力不弱,區域性跨省的中心城市地位尚在,但與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相比,仍然要正視差距,奮起直追,塑造有全國影響力的創新和經濟服務功能。2020年南京的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4萬億,第一次躋身全國前十,在全國GDP前十城市中,南京4.6%的增速是最高的。地區生產總值已超過了天津,但仍略低于成都、杭州和武漢等其他區域中心城市1.5萬億-1.8萬億的水平,也低于省內GDP已過2萬億的蘇州市,與深圳、廣州、重慶尚有1萬億左右的差距,與上海更是相差2萬億以上。同時,南京中心城市的產業與上海和深圳等城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總體產業層次不夠高,一般性加工制造服務的比重過高,高精尖產業不足,提升空間的需求和愿望非常大。
為此,要通過南京都市圈建設,以中心城市發揮產業鏈重組的龍頭作用,推動產業、行業、企業的精明分工與協作共建,將南京非核心和非中心功能疏解到周邊城市,騰出更多空間,推動南京發展更具全國影響力和高附加值的經濟創新功能,繼而通過增強對周邊城市的創新、商業和產業鏈輻射,扎實提升和促進中心城市的功能和輻射影響力。同時,同步增強都市圈其他城市的發展實力,又可以為南京中心城市建設提供更加強大的產業配套支撐和市場消費空間。互惠互利的循環中,都市圈兄弟城市的“水漲”必將推動南京的“船高”,在共同發展中加快提升南京在全國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發展格局中的地位。
總之,南京都市圈是經濟社會協作的都市圈,不是要變成行政的都市圈。不能簡單將都市圈狹隘理解為行政區劃調整。南京都市圈的發展探索,恰恰是在跨省、跨市行政區劃不改變的情況下,旨在通過都市圈的精明分工、緊密合作和高質量發展,彌補行政區管理帶來的要素流動性不足,打破邊界壁壘影響,獲得更為有效的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分享經濟,從而以經濟體量和質量的提升,逐步推進實現都市圈區域發展的公平性、均衡性和高品質。如此,才是都市圈設立和發展的根本意義所在。
(作者分別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蘇科創新戰略研究院理事長,江蘇民盟區域發展與研究中心主任,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決策咨詢專家;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