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 ,紫金文化論壇作為江蘇發展大會系列活動之一,由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主辦,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辦公室、紫金文創研究院協辦,在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廳舉行。
去年2月,江蘇省委省政府啟動實施了“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計劃用10年左右時間,編輯出版300本江蘇典籍、3000本江蘇文庫,以文本和數字化的形態整體呈現江蘇2500多年文化史,這是江蘇有史以來規模最大、也是全國同類工程中規模最大的文化工程。
首屆紫金文化論壇論壇邀請了來自海內外的百余位專家學者,圍繞“江蘇文脈傳承與創新”議題展開深入研討,旨在進一步增進與海內外江蘇籍和在江蘇學習、工作過的社科理論、文化藝術界知名人士的交流與合作,為“文脈工程”的順利實施凝聚更多智慧,進一步推動江蘇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政協原主席張連珍,江蘇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蔣卓慶,江蘇省政協副主席許津榮,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徐寧等領導出席論壇。
首屆紫金文化論壇會場
論壇由南京藝術學院院長劉偉冬主持,分為兩個單元按議題進行討論。
論壇主持人:南京藝術學院院長 劉偉冬
第一單元
中心議題為“文脈傳承”,由教育部長江學者、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東南大學教授樊和平主持。
樊和平:我們今天把主題聚焦為江蘇文脈,什么是文脈?文脈是息息相通的文化血脈,也是滄海桑田中打造出來的民族發展的根本。文是江蘇發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脈就是江蘇人的生命。江蘇省委省政府2016年啟動了江蘇文脈工程,計劃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對江蘇歷史上重要文化經典進行深入研究。江蘇文脈保存江蘇氣息,彰顯江蘇對中國發展的歷史貢獻,保留江蘇文化及其地方性特征。
第一單元主持人:教育部長江學者、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東南大學教授 樊和平
莫礪鋒:中華傳統下的江蘇文脈
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是為了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文化建設邁上新臺階的要求而設立的省十三五文化改革發展專項的規劃工程,旨在梳理江蘇文脈資源,彰顯江蘇對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貢獻。
江蘇文脈是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背景下逐步開展的,只有深刻領會中華文化核心精神,才能做好江蘇文脈整理工作。在引進西方文化時不忘本民族固有的文化,這樣的學術理念是明智之舉,應該成為全國人文學派扭轉風氣的方向。
江蘇文化從古至今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版塊。在有文字記載的范圍內,江蘇南部以蘇州為中心的地區是吳文化發祥地,江蘇北部以徐州為代表的是漢文化的發源地。在江蘇歷代產生很多文化名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文學評論《文心雕龍》是在南京完成的,標志著南京學術的興起。正是學者在南京研究,產生了近代學術史上非常有影響力的學派,叫做學衡派,以學衡派為代表的學術團隊和理念、學術風氣,獲得了東南學術的稱號。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社科名家 莫礪鋒
鄔書林:與時俱進傳承江蘇文脈
傳承文脈應該與時俱進,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把文脈傳承推動創新發展自覺注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當中去考量。習總書記為我們文脈傳承和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是我們傳承文脈、創新發展的歷史機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資源。
傳承文脈要推動創新發展,聚焦經濟技術革命進步的領域,利用新的技術推動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當前新型技術革命性的進步,特別是互聯網、云技術的應用,使文脈傳承的創新吸收古今中外精華,為文脈傳承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只有創新成果才能成為文脈的一部分,文化成果只有創新才能作為成果,只有創新才能傳承。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 鄔書林
徐俊:文脈傳承與古籍整理
文脈既是文化傳承、文化基因,又是文化延展的文化程序。我以為文脈主要在這三個方面。第一是物質的文化遺產,第二是文字記載的古代典籍,第三是隱藏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精神世界,包括觀念、思維、文學藝術和風俗習慣。
將古代典籍整理放在文脈傳承與創新背景下,文脈工程為江蘇文化歷史進行全面整理,是一項基礎工程。通過系統梳理江蘇的文脈資源,保存江蘇集體記憶,從而推進文化自覺與文化認同,彰顯江蘇文化對中華文化發展的歷史貢獻。文脈工程既要對江蘇歷史文化典籍進行集中整理成卷,又要對江蘇文化歷史精神做系統提煉和挖掘,凸顯江蘇文脈的主體。文化傳承必須建立當代文化建設,否則不能實現傳承意義。
古代文化典籍整理應當實現我們的目標。能夠全面把握江蘇歷史文化資源,構建最能體現江蘇文脈豐富性的新的文獻體系,能夠從時代高度構建最能表達江蘇文化系統的話語體系,為研究傳承江蘇文化確立新的學術標準。
中華書局總經理、中國出版協會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 徐俊
葛亮:文化傳統的文學傳承與新變
近代性的價值需要放在中國經驗中加以檢驗,反之也是一樣,對傳統的吸收、消化、反芻而形成一種新的文化過程,對中西方都是互相借鑒的,對當下時代的變動構成一個全球化實驗場。這個場包括中國和西方文化相互間的歷史。在小的層面,東方以及東方文化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作為東方人怎么界定?在當下有一個新的空間,這個空間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來呈現?
中國美感是一種自我認識,和西方有所不同,東方人是有自己的文化自信的,中國作品具有中國人長期所自知的東方精神。中華名片進入西方人的視野當中,東方氣質和精神也可以和西方文化對接,不僅僅在于語言,也是構造民族家國穩定的所在。
知名作家、香港大學中文系博士 葛亮
叢志遠:文化自信與文化使命
江蘇的文化在歷史上很能令我們自豪的,在史記里面曾多次提到江蘇,從元宋明清以來,很多的名家都來自江蘇,在中國藝術史上江蘇一直是文化大省占據了絕對的統治地位。我們自己有這么好的傳統文化、這么深厚的文脈,更應該認真整理、研究和宣傳。
談到文脈,這幾年在西方,例如現代藝術也在整理他們自己的文脈和創作背景。西方沒有傳統,但是他們要整理傳統,西方有識之士同樣也注重整理西方文脈。我們中國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幾千年的文脈延綿不絕,我們要把自己的藝術往海外推,要自信地把我們中華民族的藝術對外發揚光大。要積極傳承我們的文脈,把中國的藝術推向世界。
美國威廉帕特森大學版畫系和中國藝術中心主任、教授,全美華人美術教授協會主席 叢志遠
第二單元
中心議題為“文化創新”,由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紫金文創研究院院長李向民主持。
李向民:創新這個概念,進入經濟學,最早是1912年,哈佛大學的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得,在其《經濟發展概論》中首先提出的,用以解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及其周期。經濟增長將越來越依賴創新,包括制度創新、技術創新、文化創新。
在當今時代,我們正看到文化創新的作用。文化傳承如同火炬接力,文化的火種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奔跑,才能持久傳承。在這樣的接力中,每一代人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這種努力,其本質就是創新。回顧中華文化史,我們一直存有著保守與變革的爭論,而這種爭議并沒有禁錮我們的思想,反而形成一種獨特的雙螺旋結構,通過波浪式的振蕩,推動我們的文化走向新的時代高峰。
當前人類正進入精神經濟時代,文化業態面臨重大變革,文化創新的理念和方式也有需要進一步轉換。如何實現文化創新,是關乎江蘇文脈生生不息的關鍵,也是從高原走向高峰的關鍵。文化創新在于低姿態,不懈努力和扎根于生活與大地。
第二單元主持人: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紫金文創研究院院長 李向民
劉東:江蘇文脈的當代激活
文脈在江蘇一直生生不息地活躍著。在江蘇,我們最能體會感受到中國文化精致而發達的魅力。相對而言,這里有著最為豐富、優雅、溫潤、敦厚的文化個性,對文化傳承最為沉穩的呵護和職守。無論是南通的張謇,還是無錫的錢家,都提倡講學之風,江蘇可以說是人杰地靈。為了更好地展望江蘇文脈創新發展的未來,一方面需要找尋江蘇文脈創新在現實中的缺憾,另一方面應整合江蘇豐富的學術資源,充分倡導思想競爭,通過思想的碰撞,激發出“江蘇文脈”真正的學術成果,實現“江蘇文脈的當代激活”。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劉東
畢飛宇:文學的創新在于虛構
大批80后乃至90后的新銳作家走進了我們的視野,以及一批老作家經過他們不懈的努力,迎來了他們的第二個春天。趙本夫、范小青、黃蓓佳、周梅森,把江蘇的文學帶入了一個更加廣闊的新天地。
趙本夫年近七旬,卻令人出乎意料地再次完成他的敘事變革。在新作《天漏邑》里,在堅實的寫實主義的基礎之上,帶上了魔幻現實主義和存在主義的多重格調。范小青新作《桂香街》的創作歷程可以借用老話來表達:作品要上去,作家要下去。這里的“下去”,不是走秀,而是作家的內心動態和價值取向,以及作家的自我要求。黃蓓佳這樣一個中國最好的兒童文學作家,對自己依然是不滿意的,她在一次會議上說:“我越來越不喜歡把兒童文學作品寫得過于兒童,把孩子簡單化、臉譜化。”與其說黃蓓佳對自己的寫作有愿景,不如說,她對孩子們的成長環境有愿景,對生活自身有愿景。周梅森從來就不是一個書齋里的作家,他是雙棲的。他的一只腳在書房里,另一只腳在尋找大地的脈動。一部《人民的名義》宣告了2.0版的周梅森滿血復活,周梅森的滿血復活告訴我們一件事:文學的奇跡從來不能靠文學去創造,只有生活才可以讓文學變得不可思議。
趙本夫、范小青、黃蓓佳、周梅森給我很多啟發。在2015年和2017年他們為中國文學貢獻了很多。我想說這就是江蘇作家低調的原因,這也是江蘇文學為每一個江蘇作家創造的福利。不管你的年紀有多大,不管你作出什么樣的成就,你的前方永遠有榜樣。
江蘇省作協副主席 畢飛宇
劉蟾:藝術教育與文化傳承創新
我的父親劉海粟是一個教育家,他一直提倡美術史方面的傳承和創新。他雖然不說希望我來繼承他的事業,但他看到我繪畫的時候,是非常高興的。他說,做一個藝術家,要具備三個條件,第一要具備完美的品德,要追求真善美;第二要有理想,有志向;第三要有擔當。走進南藝的校園能夠感受到一種文化教育傳承的底蘊。百年南藝,是中國藝術教育開先河者;更應是文化創新的排頭兵。教育,不僅是教室里的授課,更是一種文化積淀的熏陶。南藝已經培養出非常多的優秀畫家、音樂家,但是這條路還很長,希望南藝在現有的成績上更上一層樓!
劉海粟美術館藝術委員會專家委員,江蘇理工學院兼職教授、劉海粟藝術學院名譽院長 劉蟾
傅益瑤:傳承是基礎,創新是生命
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環境,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從來沒有消隱過,因為它在傳承和創新中不斷地增加生命力,變得更強更大。只有變古擇新,只有把自己內心的感情變成一個生動的藝術品,傳承的東西才會有生命力,而只有變古擇新才能使中國畫千年不衰。
水墨雖然有技術成分,卻無法用任何其他的人工智能來代替。畫水墨畫一定要以心而動。攝影藝術對繪畫沖擊是很大的,但與此同時,中國繪畫凸顯出了它的魅力。中國繪畫不是一個簡單對象,而是把對象納入自己心中,由心中噴發出來的。我覺得中國繪畫不但是昨天、今天,而且在將來一直會被推崇為有極大魅力的藝術。墨能夠作為非遺,是因為我們有創新的勇氣和解決問題的傳統,所以我在這里非常高興向鄉親父老們匯報,我覺得新的一帶一路的時代給我們開創更好、更大的世界,讓我們繼續努力。
傅抱石之女,水墨畫家、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傅益瑤
吳為山:文藝創作的中國氣派
創作有中國氣派的文藝作品,首先要有中國文化的自信,這自信來自于深厚博大的傳統文化、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獨具特色的當代文化。
中國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是創作作品的核心。習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強調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中國精神是基于深厚傳統文化的改革開放創新精神,是中國人自主自強的獨立精神,是中國人的追夢精神。以中國精神為靈魂,以中華民族精神為理想,必定有底氣、有骨氣、有正氣、有大氣。中國氣派作品不僅僅是中國的需要,更是世界的需要。因為它是文化的重要組成,文化傳播需要一張臉、一顆心、一個魂。這張臉是中國文化的面貌,這是辨別度很高的臉,在世界潮流中體現中國氣派的臉;一顆心指的是包容的心、真誠的心、溫柔的心;一個魂是中華民族之魂。中國氣派是融入在作品中、深入在靈魂中、概化在形象中、體現在人類文化史上的中國自信。一個文藝工作者只有將中國精神融入自己的靈魂,才能再涌入愛國主義的血液,進而激發藝術創造。中國文化最核心、最根本的內容是愛國主義,它體現在人和事,體現在文化中。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
首屆紫金文化論壇現場
首屆紫金文化論壇現場
南京藝術學院黨委書記管向群向發言嘉賓贈送漫畫肖像,與嘉賓合影
首屆紫金文化論壇嘉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