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從新的歷史方位出發,提出了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兩個階段、“兩個15年”戰略安排,即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黨的十九大報告還作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一戰略判斷,強調必須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和方向,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涵和支撐。準確理解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涵和要求,認真把握兩個階段的戰略安排,是切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前提。
理解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涵和要求
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個發展目標。馬克思主義認為,未來的理想社會,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更加突出公平正義、平等尊嚴和發揮每個社會成員的潛能。黨的十九大報告描繪了我國現代化兩個階段的發展目標。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主要目標要求是:在經濟建設領域,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在政治建設領域,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在文化建設領域,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在民生和社會建設領域,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在社會治理領域,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在生態建設領域,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要求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具體表現為: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歸結起來,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描繪的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藍圖,突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代表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要推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創新驅動的現代化,是以人為本的現代化,是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種發展水準。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意味著不僅要進入高收入國家和地區的行列,還要基本達到高收入國家中位數的發展水平。在達到高收入國家經濟增長規模、數量水準的同時,也應達到高收入國家在發展動力、社會進步、人口素質、生活水平、生態環境、政府治理等方面質量、效率水準。這些是我們衡量、評價社會主義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準。還應看到,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存在的短板弱項,主要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問題,如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群眾在就業、醫療、教育、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生態環境保護不夠有力,社會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等。這些問題能否有效解決,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對我國現代化建設水平和成果的主觀感受,必須格外加以重視。為此,要學習好貫徹好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切實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幾個要點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必須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此,需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確立綠色發展方式。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是一個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投入刺激經濟增長的落后發展方式向主要依靠創新驅動推動經濟增長的先進發展方式轉變的歷史進程。在過去經濟高速增長階段,由于資源約束相對寬松,我國經濟增長方式是粗放的,導致了目前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資源瓶頸制約問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首先必須探索建立科學的發展方式以突破資源瓶頸制約。我們不能把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投入刺激經濟增長的落后發展方式帶入新的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任務,強調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強化基礎研究、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倡導創新文化等一系列重點領域,取得新突破。因此,要突出科技創新的作用,走出一條綠色發展新路子,形成主要依靠創新投入推動經濟增長的先進發展方式。
經濟增長要與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協調推進。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強調“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因此,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應堅持民生為先、民生為重、民生為本,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使經濟社會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前進。在實際工作中,要把提高就業質量和推動創業擺到突出位置,以產業結構調整帶動就業結構優化。加強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大社會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不僅要增加供給數量,更要提高供給質量。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持續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穩步提高社會保障待遇水平。打造現代化的社會治理體系,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推進社會治理主體、手段、過程的現代化。
以城鄉融合發展推動“三農”現代化。現代化必須解決區域差異大、城鄉發展不平衡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黨的十九大報告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突破了以往統籌城鄉發展中比較重視以城帶鄉、以工支農單向度資源流動的局限性,而是強調城鄉是一個有機整體,尊重差異、資源互補,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發揮鄉村主動性來激發鄉村活力,探索建立農業農村可持續的內生增長機制。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方面,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這就確立了城市群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的重要空間作用和社會價值。推進城市群發展,重點要解決好城市間的分工協作和跨行政區發展難題,如提供區域性公共物品包括城市間共建共享的大型基礎設施、同城化的社會福利,跨行政區的城市群治理等。
防范化解風險,實現平穩增長。現代化進程總是伴隨著一系列經濟社會風險和不確定性。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內外各種不確定因素引發各種風險和挑戰,我國經濟社會結構轉型和體制機制轉型的雙重疊加,使得現代化建設更為復雜艱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可能是我國發展面臨的各方面風險不斷積累甚至集中顯露的時期,這些風險既包括國內的經濟、政治、意識形態、社會風險等,又包括國際經濟、政治、軍事風險等。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從現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黨的十九大報告還進一步強調,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防范化解風險,需要增強憂患意識,運用底線思維,突出問題導向,提高駕馭本領;需要深化系列改革,補齊制度漏洞,做好頂層設計;需要加強源頭防治,如堅決化解產能過剩、降低企業杠桿率、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處理好發展與利益、效率與公平的協調關系,解決好民生問題,增加群眾幸福感;繼續加大反腐敗力度,進一步改善黨群關系,提高黨委政府公信力等。
(作者:徐之順,系江蘇省社科聯副主席、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