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了“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大任務,這既是一項長期系統的社會工程,也是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基石,要求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進行頂層設計,推動跨部門協作,多領域專家協同參與,強調動員全社會參與。應《半月談》雜志約稿,南京醫科大學健康江蘇研究院副院長陳家應教授,圍繞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撰文就如何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分析。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三明考察時強調,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標,健康是1,其他都是后面的0。1沒有了,什么都沒有了。
這一說法生動地詮釋了健康的重要性,也體現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思想的一個重大轉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推動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各環節”“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深入實施健康中國行動,完善國民健康促進政策,織牢國家公共衛生防護網,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務。這些要求,也可以歸結到一點: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有研究表明,決定健康狀況的因素,醫療衛生服務僅占8%,遺傳等生物因素占15%,超七成主要是生活方式和社會環境因素。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保障全民健康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既要靠醫療衛生部門努力,也要靠社會各部門協同配合。工業、農業、交通、稅務、教育等部門制定的政策,都會對人民健康產生深刻影響。
那么,如何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要改變過去“衛生屬于花錢行業”的錯誤認識。健康的獲得不僅需要經濟資源的投入,更會反過來促進經濟的發展。要知道,沒有勞動力的健康,就沒有經濟的發展。歷史經驗已經證實,以損害人民生命健康換取的經濟發展,不僅是不可持續的,而且會讓我們付出更大的代價。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將會以健康帶動全產業鏈的綠色升級,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和活力。
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要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這既是對世界健康發展趨勢的科學把握也是對健康發展內在規律的深刻揭示。這要求我們從影響健康因素的廣泛性出發,關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將健康作為制定實施各項公共政策的重要考量,統籌調配全社會衛生健康資源,將維護人民健康的范疇,從傳統的疾病防治拓展到影響健康的各個領域。
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要重新梳理我國政策體系,只要會產生與健康相關的效應,都須從維護和增進健康的視角去設計和優化。比如醫保政策,應確立購買健康的政策理念,而不只是購買醫療服務,引導醫生加強預防和促進健康,減少疾病的發生。發展汽車工業,不僅要提高技術和發展經濟,還要在環境保護、駕駛安全等方面,加大政策引導和支持力度。
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還要全面建立健康影響評價評估制度,將主要健康指標列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之中。需要系統評估各項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政策、重大工程項目對健康的影響,站在全局的、長遠的、整體的角度,用健康的尺度審視整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步調。在堅實的經濟基礎上,把更多資源投向健康,讓公共財政更多地為百姓健康提供保障。
健康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標。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都應該重視衛生健康事業,正確理解“保障人民健康”不僅是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認真踐行“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以全民健康護航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