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十年禁漁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戰略全局高度和長遠發展角度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落實長江大保護的標志性、歷史性工程。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前往長江上、中、下游調研,四次主持召開以長江經濟帶發展為主題的座談會,作出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決策。在一系列保護修復措施落地后,長江生態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其中十年禁漁是保護長江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明確要求,“堅定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強化長江珍稀瀕危物種拯救和重要棲息地生態修復”。這標志著長江禁漁工作進入到關鍵階段。之所以要“堅定推進”,是因為這是件大事,更是件難事。要落實好黨中央決策部署,必須做好幾個關鍵事,才能確保長江禁漁取得實效,實現長江大保護的總體目標。
長江禁漁是件大事。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我國第一大河流。長江流經11省市,流域人口約4億人,經濟總量占全國46%(2024年),是我國淡水資源與生態安全的核心載體。長江經濟帶的經濟產出約占全國總量的40%。由此可見,這是一項必須認真貫徹執行的生態與民生工程。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反復強調要強化執法監管,嚴厲打擊非法捕撈行為,務求禁漁工作取得扎實成效。國務院多次組織召開電視電話會議推動相關工作。農業農村部作為牽頭單位,將長江禁漁視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逐步完善由12個部門參與的協調機制,并組建跨部門工作專班。此外,還多次召開部黨組會、部常務會以及專題會,以研究和推進相關事宜。
長江禁漁是件難事。長江禁漁被稱為新中國歷史上關于長江保護工作最難的一項行政執法,面臨著多難境地。一是難在范圍廣。長江禁漁覆蓋了“一江兩湖七河”及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干支流水域長度超過14000公里,通江湖泊豐水期面積達到10000多平方公里,長江口禁捕管理區面積達4000多平方公里。二是難在周期長。長江禁漁達十年之久是基于生態需求與現實狀況的綜合考量。以“四大家魚”為例,它們通常需要四年時間達到性成熟。十年禁漁有助于魚類經歷兩至三代的繁殖周期,從而在相對穩定的生態環境中繁衍生息,避免了以往春季投放魚苗、夏季禁漁令一解除便遭遇捕撈的不良循環,有助于盡可能地恢復長江的生物多樣性。從實際情況看,以往的階段性禁漁措施已無法滿足魚類生長鏈的持續需求,因此,實施十年禁漁政策也是形勢所需。三是難在監管壓力大。非法捕撈的隱蔽性很強,多發生在偏僻水域或夜間,且流動性較快,執法人員長期蹲守及現場查獲的難度大,而非法漁獲物的銷毀處置卻相對容易,從而造成有效取證困難。此外,非法捕撈入刑門檻高,行政處罰標準低,難以形成有效震懾。受消費習慣影響,“長江野生魚”消費需求長期存在,市場監管還需要斬斷銷售產業鏈。四是難在后續隱患多。長江禁漁不僅是生態工程,還是民生工程。禁捕政策是保護和修復長江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但對大量的長江流域捕撈漁民而言,則意味著退捕轉產就業的生計問題。而漁民轉產轉業非一役之功,如何讓漁民“退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是穩步實施長江大保護戰略的關鍵,退捕漁民轉產轉業能否“穩得住”很大程度上受到宏觀經濟發展和就業形勢的影響。
長江全面禁漁以來,我們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績,魚類資源量和生物多樣性呈恢復態勢,但也要看到,真正實現長江整體生態平衡的路還很長。目前長江流域重點水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仍處于“較差”等級,一些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護還不容樂觀,退捕漁民就業不穩定、非法捕撈存在反彈壓力、垂釣管理難度大等問題并存。下一步,要做好幾個關鍵事,保障禁漁長治長效。
一是多管齊下妥善安置退捕漁民。及時掌握退捕漁民就業意愿、就業能力和需要救助情況的變化,提高保障政策的韌性和彈性。運用“大數據+鐵腳板”動態監測漁民就業和參保狀況,針對不同群體,分別給予政策宣傳與崗位推薦、全鏈條創業支持、“一人一策”幫扶及公益性崗位兜底,打造更具針對性、實用性的漁民培訓項目。
二是疏堵結合加大執法監管力度。強化漁政執法同農業農村、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聯合辦案機制,加強常規聯合執法、水上巡航和陸上巡查,加大“四不兩直”明察暗訪力度,加強兩法銜接,通過制度規范嚴格處罰措施。因地制宜開展垂釣管理地方性立法,鼓勵探索實施實名制注冊制度,明確釣具釣法及可釣魚類相關標準,堅決遏制利用或變相利用垂釣進行捕撈生產的行為,有效維護禁捕管理秩序。
三是有力有序開展珍稀物種全生活史保護。有效推動落實中華鱘、長江鱘、長江江豚等珍稀瀕危水生生物拯救行動計劃,制定“一種一策”的針對性保護政策措施,推進實施重大保護修復工程,推動恢復野外自然繁殖,規范增殖放流和資源調查監測活動,加強涉漁工程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