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織密群眾監督之網,開啟全天候探照燈,才能讓“隱身人”無處藏身。群眾監督作為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確保權力在正確軌道上運行的關鍵力量。開啟群眾監督的“探照燈”,不僅能有效防止腐敗現象的滋生蔓延,更是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路徑。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群眾監督。1931年蘇維埃政權建立之初,就建立了突擊隊、輕騎隊、工農通信員等專門的監督機制以保障群眾行使監督權。毛澤東強調:“蘇維埃必須吸引廣大民眾對于自己工作的監督與批評。”群眾監督在當時的廉政建設中發揮了很大作用,使蘇維埃政府成為清正廉潔的政府,蘇區干部稱得上廉潔奉公的勤務員。改革開放以后,針對新出現的腐敗問題,鄧小平一針見血地指出:“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就是把這些事告訴群眾,通過民主方法,讓群眾揭發,再通過群眾監督解決。人民眼睛是雪亮的,什么都能發現。”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到武義縣后陳村調研,他指出后陳村通過建立村務監督委員會,推進基層民主管理、決策、監督有機統一,實現村務監督由事后監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監督轉變,使各種矛盾有了內部化解的機制,這是很有意義的探索。在習近平同志的關心和推動下,后陳村這一全國首創的基層民主監督制度在浙江全省推廣,并被寫入新修訂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后陳村也成為具有時代標志意義的村莊。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群眾能夠深入到政策執行末梢、社會治理末端,捕捉到許多難以發現的細微問題。無論是一些部門慵懶怠政、推諉扯皮,還是個別干部利用職務之便吃拿卡要、優親厚友,這些都逃不過群眾的眼睛。群眾監督對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群眾切身利益方面有著其他監督不可比擬的作用和優勢。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貫穿社會的方方面面,一項政策是否具有合理性、可行性,在具體實施時是否存在流程煩瑣、標準模糊等問題,群眾作為政策的直接服務對象,對權力運行的感知最直接,發現最及時,也最有資格評判。人民群眾與中國共產黨有著血肉聯系。群眾監督的動機更純粹、立場更客觀、情況更現實、訴求更明確。群眾愿意提供信息,且提供的信息具有原生性和針對性。相較于行政化的層層匯報、統計數據,群眾能夠以親身經歷的具體場景和問題,直接反映問題的實際情況和影響,便于行政部門快速定位、精準施策。他們會從自身需求和社會需求出發,敏銳地捕捉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但卻影響生活質量、關乎政策效果的問題。人民群眾作為治理末梢的“眼睛”和“耳朵”,能有效補充行政監督、審計監督的盲區,尤其在基層“微腐敗”“不作為”等問題上具有獨特監督優勢。
群眾監督不僅是發現問題的“眼睛”,更是推動改革的“引擎”。群眾監督在實際運行中也有一些堵點。有些地方存在群眾“不敢監督”的現象,還有一些地方雖然設立了群眾監督渠道,但存在反饋不及時、處理結果不公開等問題,導致群眾監督的積極性受挫。這些問題如同蒙在“探照燈”上的塵埃,阻礙其照亮權力運行的“盲區”。通過構建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的監督體系,請群眾參與政策制定、項目建設,將群眾監督從“事后糾錯”前移到“事前預防”。充分運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打造“智慧監督”平臺,實現問題線索收集、轉辦、反饋全流程線上化,讓群眾動動手指就能參與監督。這既能提升群眾監督的及時性和可操作性,又能增強群眾對黨政工作的理解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