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談到現代化時,語重心長地說,“現代化不僅要看紙面上的指標數據,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努力實現物質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會安定、生態宜人……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這是總書記心中的現代化的愿景,也一直是總書記對江蘇的期待。
第一,江蘇實踐為總書記思考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重要樣本。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親臨江蘇考察,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為江蘇發展精準把脈、擘畫藍圖。可以說,江蘇的社會文明建設是在總書記親自關心、親自指導下開展的。從強富美高到人文經濟,一脈相承的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江蘇實踐。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要求江蘇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緊緊圍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光榮使命,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努力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并明確要求江蘇在推動經濟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文化建設、民生建設、全面從嚴治黨等五個方面邁上新臺階。其實是要求江蘇在各方面協調發展上擔當新使命。
黨的十九大召開后,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到地方考察,就來到江蘇徐州。總書記指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很重要,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是辯證法的觀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南京等地,又賦予江蘇“著力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當表率,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范,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的新使命新任務,繼續強調了江蘇在全局發展中的先導性、示范性和探索性。
今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提出“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這里面的人文經濟學”。7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蘇州、南京,賦予江蘇在科技創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強鏈補鏈延鏈上展現新作為、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探索新經驗、在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上實現新提升的“四個新”重大任務。與此同時,總書記再次要求江蘇研究“人文經濟學”。
十多年來,江蘇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發展的諄諄囑托,持續推動文化強省建設實現新躍升,文化創新創造成為新優勢,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得到新提升。這一切,都為人文經濟的發展建立了較為扎實的基礎,也為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指明了方向。
“強富美高”是人文經濟的基礎。從“強富美高”新江蘇的提出,到江蘇“四個新”的重大要求,直到提出人文經濟,其實是一個遞進的過程。圍繞“強富美高”展開的江蘇實踐,與人文經濟是一脈相承的。“經濟強”是人文經濟的基礎,是前提,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百姓富”是民生提升需求層次的基礎,衣食足而知廉恥,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美不美、公平不公平、公正不公正。“環境美”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是生態環境好,是賞心悅目和健康的保障,是美的生活。總書記說“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社會文明程度高”是人與人關系的和諧,是人文環境,是好的生活和公平、正義的社會體驗。
第二,人文經濟是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生動案例。人文經濟不同于人本經濟,更多體現的是民本。西方人本思想崇尚個人主義的價值觀。東方民本思想更多體現為一種政治倫理。《尚書》中指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禮記·大學》中指出,“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到唐太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才能有貞觀之治。明末清初,黃宗羲更進一步認為,“蓋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多次強調國家“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多次囑咐領導干部要“為政以德”,要牢記“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進而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體,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決定力量。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愿望和創造,尊重社會發展的規律,才能推動社會向前發展。中國共產黨自執政以來,馬克思主義的民本思想得到了真實而充分的體現。共產黨人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為己任,以共產主義——全面發展的自由人聯合共同體的實現為最終目標,從而實現了真正的以民為本,其實質是為人民服務,是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謀利益。
可見,人文經濟思想是對中華傳統民本思想的弘揚,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堅持,從而堅持了人民立場,體現了我們黨“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第三,人文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命題。人文經濟不僅僅是一種價值觀、認識論,也是一種方法論。對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升級,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人文經濟不同于物質經濟,更多體現為一種精神經濟。人文經濟是物質生產力極大提高后,人類社會所呈現的高級經濟形態。從物質匱乏到追求精神富足,滿足美好生活的需求,反映了社會的巨大進步。人文經濟的前提是小康,是在溫飽解決后升級的經濟形態。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其實蘇州一直是中國傳統農業文明中天堂的模樣。這里經濟富庶,環境優美,文化昌明,社會和諧,在這里生活無疑是人生最大的理想。
人文經濟是精神文化資源化和人文資源經濟化,是將人文精神變為一種通盤考慮的資源,不僅僅考慮礦藏、交通、產業配套,還要考慮人文資源。名勝古跡、歷史傳說、文化名人,都成為一個地方的標識和最稀缺的資源,也為今天促進文化的產業化和文旅融合提供了重要支撐。文化產業正在成為國家支柱產業。更重要的是,人才正成為經濟競爭的重要變量。一定程度上,對于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來說,人力資本是最重要的軟實力。
人文經濟強調人文精神對經濟的正面推動作用。將人文資源轉化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歷史文化資源可以轉化為文旅融合、發展文化經濟的巨大寶藏。精神文化引領,可以成為激勵人民持續奮斗的偉大動力。一是理論指導,如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對上世紀90年代江蘇的影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為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二是不同時期的時代精神。在江蘇這片土地上,紅色文化的底蘊深厚且內涵豐富,精神力量可以轉化為不竭的動力。三是良好的人文素質,也使得經濟發展具有更好的適應性。如訓練有素的勤勞的員工、陽光向上的民風。四是營商環境。以政治清明、廉潔、誠信、高效的服務型政府為代表形成的政治環境,以及包容、開放、友善的人文環境。
人文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人文經濟要求以滿足精神文化需求為中心,配置資源,以文化創意重組產業鏈,品牌、創意、設計等成為最重要的競爭力。產業的文化化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這也為產業轉型升級及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作者為南京藝術學院黨委副書記,紫金文創研究院院長,省委黨校第49期省管干部進修班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