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
    2025-07-09 10:17:00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周丹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脈,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積極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不僅將實現文化建設的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推動“硬件”和“軟件”全面升級,而且能夠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搶占文化創新發展的制高點,開辟文化產業的新模式新賽道。

    文化和科技相生相促、雙向賦能

    文化發展需要科技支撐,科技發展也離不開文化滋養。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文化和科技關系十分緊密,科技成為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每一次科技進步都給文化發展帶來革命性影響;文化成為科技創新的智力源泉,每一次文化創新都使新的科技革命得到強大智力支持。

    科學技術是文化賡續繁榮、生生不息的活力源泉。文化領域的發展變革與科技進步息息相關。從“鉛與火”推動圖書、報刊等迅猛發展,到“光與電”催生廣播、電視,再到“數與網”帶來網絡視聽、數字文旅等繁榮發展,文化和科技的大融合,既帶動了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文化產品的創新性供給,也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科學技術賦能文化發展,不僅推動和激活了新的文化創作,而且更加有效地保護傳承文化遺產,同時也拓展和更新了文化形態和傳播方式。一方面,科學技術為文化發展孕育新的媒介、催生新的方式,不斷推動文化藝術的形式變革和業態更迭,促進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繁榮發展。科技特別是信息技術、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技術在文化領域中的應用和普及,不僅優化了文化產業結構,而且還催生了一批新的文化業態。另一方面,科學技術是暢通人民群眾文化內容表達、文化生活消費、文化活動參與良性循環的關鍵匯聚點。科技深刻改變了普通民眾接觸、參與和創造文化的方式,創造了全新的文化體驗方式,降低了文化參與門檻,豐富了文化表達形式,并重塑了文化認同機制,促進了最廣泛人群的文化權益實現。科學技術通過對文化形態和形式的“升維”,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不僅賦予文化新的存在形態和表現形式,顯著增強文化吸引力、感染力、傳播力,而且也讓人民群眾收獲更高質量的精神食糧。

    科技發展離不開文化文明的滋養和引導。文化蘊含著科學的思維方式、深刻的智慧和豐富的知識體系,能夠從價值取向、思維能力、審美情趣、消費方式等方面對科技發展方向和應用前景產生深層次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歷史上,科技和人才總是向發展勢頭好、文明程度高、創新最活躍的地方集聚。”譬如,科學精神是具有顯著時代特征的先進文化,是科學技術的靈魂,能為科技進步和創新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在科技發展進程中,文化還為其提供豐富的內容資源、海量需求和應用場景,影響著科學技術的選擇與發展路徑。文化“富礦”也從多個維度融入各領域的生產創造中,成為科技創新的靈感和“燃料”。可見,社會文化水平的整體提升是科學技術獲得長足發展的重要前提。近現代全球科技進步,與社會文化領域的創造創新密不可分。

    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隨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深入發展,文化和科技的聯系日益緊密,深刻改變了文化創作生產和傳播消費方式,文化和科技融合已成為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引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是朝陽產業,大有前途。”文化和科技融合,既極大提高了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和文化產品的附加值,使文化產品更具創新力、吸引力,也使高科技找到了新的應用領域,有利于推動文化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塑造文化產業發展新動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數字化成為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抓手,是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數字技術不僅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深刻改變、創造著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生態,生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烙印的數字文化。我們傳承發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在“遇見”新生成的數字文化,傳統與現代在數字空間發生著交匯融通。如果將文化比作源代碼,那么科技就是編譯器。文化數字化,是讓文化更“活”更火的重要途徑。以創新思維和科技手段,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有利于其走出“高閣”、走進生活,煥發生命力、增強吸引力。以科技打破傳統與現代的“次元壁”,緊扣時代脈搏,洞悉大眾喜好,找準角度、用好力度,就能通過新技術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新產品、新服務,有助于實現文化與經濟的雙向奔赴。

    中華文明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豐富發展,其中重要路徑之一就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科學技術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激活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基因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要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把先進科技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支撐,敏銳把握數智技術的新進展,建立健全文化科技融合創新體系。黨的二十大把“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作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重要舉措。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指出:“推進文化數字化發展,深入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形成中華文化數據庫。”《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對推進文化數字化的路徑和步驟作出部署,也為數字文化服務能力不斷提升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組織保障。推動文化數字化建設邁上新臺階,要把互聯網思維和信息技術應用系統貫穿到文化建設中,積極培育文化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滿足文化消費新需求。推動技術、內容、業態、模式和場景等創新,加快發展數字出版、數字影視、數字演播、數字藝術、數字印刷、數字創意、數字動漫、數字娛樂、高新視頻等新型文化業態,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促進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打通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沉實厚重、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是一個時代文化高度的重要標志,也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關鍵所在。面向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大需求,需精準把握文化科技融合的時代發展趨勢,瞄準國際科技前沿,選準主攻方向和關鍵突破口,全面打通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最后一公里”。通過構建多元創新機制,充分激發各類主體的創新創造活力,持續催生更多具有突破性、引領性的文化科技融合創新成果,為高質量文化供給體系建設提供堅實有力的科技支撐與創新動能。

    創新文化和科技管理體制機制。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新的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不斷催生文化領域的各類新業態、新應用、新模式,深刻改變文化創作生產和傳播消費方式。面對新形勢,要推進文化和科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推進工作理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全方位創新。一方面,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科學編制文化和科技融合中長期發展規劃,健全政策法規體系,構建跨部門協調推進機制,從制度層面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與人才鏈的深度耦合,為融合發展提供全鏈條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聚焦文化數字化建設前沿需求,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構建覆蓋市場準入、秩序規范、技術創新、知識產權保護、安全保障等全領域的政策法規體系。同步完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體制,強化文化數據要素交易全流程監管,健全文化數字化統計監測體系,通過系統性制度設計構建現代化文化數字化治理體系。

    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協同的文化科技創新體系。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改造提升傳統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并以此為牽引培育壯大新興文化產業、超前布局未來文化產業,推進文化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集群化發展。鼓勵大型文化企業發揮引領作用,支持中小微文化企業深耕細分領域,通過政策引導與資源整合,挖掘具有市場潛力的文化創意項目,推動文化及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文化新業態的抗風險能力與發展韌性。適應信息技術發展新形勢,要加強文化創作、生產、傳播和消費等環節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加快發展以智能交互、沉浸體驗等為特征的新型業態,增強文化產品的表現力、傳播力和感染力。著力打造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培育專業化的文化科技企業孵化器,培育和壯大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領軍企業,加速推動文化科技融合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同時,進一步健全文化技術交易市場體系,加強文化科技成果知識產權保護,維護創新者合法權益。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文化產業的競爭就是文化產業人才的競爭。推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建設文化強國和創新型國家,對人才的素質、規模和結構提出更高要求。為此,必須把握戰略主動,做好文化領域的人才戰略頂層設計,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著眼服務推進文化數字化新需求,深化文化事業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重點培養文化和科技交叉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如圍繞人工智能發展促進知識更新,強化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背景下文化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實效性,有效提升文化人才的專業素養和創新能力。文化人才的出現有其自身規律和特點,要通過改革營造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的政策環境,營造有利于人才創新創造的文化生態。實施更加積極、有效的人才政策,著力培養兼具宏闊文化視野、文化專業能力、數字科技素養的復合型人才和創新團隊,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人才基礎。

    與此同時,科學技術在文化領域同樣具有“雙刃劍”屬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衡量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經濟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產品”,“面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涌現,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將繼續帶動文化產品提質升級,帶來新的藝術維度和創造空間,創新文旅體驗形式,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然而,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在推動文化發展的同時,也帶來諸多風險與挑戰。對此,需加快健全技術發展與管理機制,實現產業發展、技術創新與安全保障的有機統一,確保科技應用趨利避害。技術本身是服務于文化創作、文化傳播以及文化消費的。科技賦能文化的本質,是為歷史文化賦予新的表達載體,而非“改寫”歷史、“重構”文化。在推進文化數字化建設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文化主體性,精準把握數字文化發展方向,避免陷入“重數字技術、輕文化內容”的誤區。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轉載需注明來源:江蘇智庫網)
      編輯:蔡陽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吃奶摸下的激烈免费视频播放|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 |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美女胸被狂揉扒开吃奶二次元|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夜来香电影完整版免费观看| 免费一区二区视频| japanese色国产在线看免费| 男人j放进女人p全黄| 天天做人人爱夜夜爽2020毛片|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_妓院_一钑片_免看黄大片| 玉蒲团之天下第一| 在线观看国产wwwa级羞羞视频| 亚洲综合第一区| 99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欺凌小故事动图gif邪恶| 在线a毛片免费视频观看|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最新浮力影院地址第一页| 欧美亚洲精品suv|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观看| 992人人tv|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99|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樱花动漫|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站| 紧身短裙女教师波多野| 好紧好爽好深再快点av在线| 伊大人香蕉久久网| 97se色综合一区二区二区|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无码不卡免费视频| 波多野结衣无限|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一| 亚洲一成人毛片| 香蕉视频在线免费| 成年美女黄网站色大片免费看 | 欧美黑人疯狂性受xxxxx喷水| 国产亚洲精品拍拍拍拍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