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堅持把學校思政課建設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不斷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思政教育‘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效融合起來,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這些重要論述為思政教育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推進“大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來,在新時代高等教育實踐中,“大思政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態,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增強了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時代新人發揮了重要作用。推進高校“大思政課”建設,思政課程是核心與基礎,確保思政教育的方向性和科學性;社會實踐是延伸與拓展,強化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創新創業是提升與創新,提升思政教育的時代性和前瞻性;“第二課堂”成績單是支撐與保障,完善思政教育的評價體系。這種全方位、多層次的育人體系,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整體效能,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筑牢“大思政課”建設的核心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在“大思政課”建設中,思政課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基礎和核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講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教師是思政課教學的主導者,在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師需主動適應教育變革,創新教學理念、內容與方法,實現思政教育與學生成長的深度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思政課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同時要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這就要求在教學理念上,思政課教師要突破傳統“單向灌輸”模式,立足學生主體性,關注學生成長成才現實需求,以“需求—供給”精準適配為核心,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構建“價值引領—能力塑造—發展支持”三位一體的育人新范式,實現價值引領、能力塑造和發展支持的有機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這就要求在教學內容上,思政課教師要注重與時俱進,緊密聯系社會現實,將黨的創新理論、國家戰略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觀察、思考、分析社會現象和現實問題,深刻理解國家發展的內在邏輯,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思辨能力,提高思政教學“入腦入心”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這就要求在教學方法上,思政課教師要順應數字化、智能化的時代發展潮流,善于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VR)等新技術手段,綜合運用案例式、體驗式、對話式、項目式等教學方法,創建立體式、沉浸式思政教學空間和教育場景,讓思政教育更加生動、鮮活、富有吸引力,增強學生的參與度和互動性,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拓展“大思政課”建設的實踐維度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強調,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用科學理論培養人,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社會實踐教育是“大思政課”建設的關鍵環節,是推動高校思政教育開創新局面的核心動力,是基于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內在要求。“大思政課”建設要積極拓展社會實踐場域,打破傳統“課堂”空間束縛,向廣闊且復雜多樣的“社會”場域延伸,緊密結合學生的專業學習、職業規劃,融入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軌跡,構建起全方位、全過程、全要素的育人體系。大學生通過豐富的實踐機會和敏銳的觀察視角,深入社會,了解國情民意和社會現實,進而形成對國家和社會的正確認知。
在此基礎上,有組織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與感悟進行系統梳理,設計面向不同群體的形式多樣、主題鮮明的思政課程。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傳遞自己在實踐中沉淀的深刻認知,更進一步鞏固自身思政教育成果,有效提升思政素養,讓思政教育煥發出全新活力與顯著成效,真正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與自我成長。南京師范大學創建的全國第一家新時代“大思政課”實踐成果轉化中心,以青年的“身邊事”為切口,研發制作了《挺膺擔當:中國青年答時代問》等熱門課程,面向全國推廣,引發熱烈反響。
提升“大思政課”建設的創新活力
社會實踐教育通過社會認知和體驗,促進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內化吸收,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而創新創業教育更側重于創新實踐和創業模擬,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是“大思政課”建設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培育創新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基因,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使崇尚科學、追求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潛能,增強學生對社會現實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豐富思政教育內容,提升思政教育的時代性和前瞻性。創新創業教育應樹立“頂天立地”的理念,緊密圍繞國家發展戰略和社會需求,緊跟高校自身發展規劃,實現教育目標與社會需求的有機統一。
“頂天”,即以國家創新發展戰略和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整合校內外資源,打造具有針對性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和高質量實踐平臺,讓學生能夠接觸到前沿科技、新興市場和社會熱點問題,引導學生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前沿領域探索創新,在實踐中鍛煉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立地”,即根據高校自身學科優勢和人才培養目標,重點培育具有前沿性和創新性的大學生實踐項目,加強對優秀項目的跟蹤服務、落地孵化,通過組織參加“挑戰杯”“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等高水平創新創業賽事,展示學生創新創業成果,激發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為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奠定堅實基礎。需要注重建立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激勵機制,強化校內單位的協同和校內外育人資源的整合,建立創新創業育人長效保障機制,為學生創新創業營造良好氛圍和環境,提升育人質量和影響力。
完善“大思政課”建設評價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確立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有效發揮指揮棒作用。”為確保“大思政課”各項教育活動的有效實施和育人效果的充分發揮,需要建立相應的保障機制,而“第二課堂”成績單作為基礎性制度設計,為“大思政課”提供了強有力的重要支撐和機制保障。“第二課堂”成績單將學生在各項思政教育活動中的表現進行量化呈現,突破了課堂教學的局限,實現了思政教育在校園生活和社會實踐中的全方位滲透,為全面評價學生綜合素質提供了重要依據。
“第二課堂”成績單憑借科學的制度體系,發揮評價激勵功能,使學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在各項思政教育活動中的表現和成長軌跡,激發學生參與思政教育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資源整合功能,匯聚校內外多方資源,為“大思政課”打造豐富多樣的教育場景,提高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發揮協同育人功能,協同校內各單位優化思政教育內容與形式,保障思政教育在不同場域中的連貫性與有效性。“第二課堂”成績單將抽象的思政教育目標轉化為可量化、可追蹤的素養指標,構建“價值引領—能力塑造—發展成果”三維框架,實現思政教育目標具象可感。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需持續推進“大思政課”建設,努力做到“三合”:一是與國家發展戰略緊密結合,成為助力國家進步的強勁引擎;二是與學校整體發展規劃深度融合,成為學校育人體系的堅實基石;三是與學生成長成才需要高度契合,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溫暖燈塔。將“大思政課”全方位融入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之中,深入實施為學生“量身定制”“終身一貫”“貼身服務”的思政教育模式,走進學生心靈深處,激發內生動力,真正實現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大思政課”內涵式建設必將持續發展,不斷開創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新局面,為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提供磅礴力量,書寫高等教育新篇章。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