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智慧養老產業憑借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成為養老服務供給擴大化、普惠化的重要依托,能夠更好地滿足“銀發族”多樣化養老需求,為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的民生目標提供了支撐。
一直以來,我國智慧養老產業科技支撐能力不斷增強,產品及服務供給能力明顯提升,試點示范建設成效日益凸顯,實現了從概念探索到規模化落地的跨越式發展。例如,上海市全面推行“為老服務一鍵通”,從“醫、食、住、行、康、養、護、詢”八方面提供個性化養老服務,并明確到2025年,將打造100個智慧養老院、1000個數字化社區養老服務場所,培育一批智慧養老應用示范基地、示范社區和示范品牌。又如,江蘇省積極推進智慧養老服務生態系統建設,有的城市創立居家社區養老服務“1+2+N”模式,通過智慧平臺運營服務監管,開展線下養老服務,實現“線上線下”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聯動。
但仍有一些問題是不容忽視的:首先,不少老年人數字素養相對較低,導致智慧養老服務普及度受限。其次,智慧養老產品供給存在同質化問題,個性化、精準化服務能力不足等。再次,行業標準尚未統一,各地智慧養老平臺存在“信息孤島”現象,數據難以共享互通;數據安全保障體系尚不健全,老年用戶隱私保護存在風險。對此,應從多角度著力。
強化政策支撐,構建智慧養老產業生態體系。建立跨部門協同機制,制定智慧養老產業發展規劃,明確發展路徑、重點任務和支持措施。完善行業標準體系,統一養老服務數據標準、接口標準、技術標準和服務規范,破除信息壁壘。優化財稅支持政策,對智慧養老產品研發、應用推廣給予稅收優惠,設立專項資金支持智慧養老示范項目建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引導金融機構開發智慧養老專項信貸產品,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智慧養老項目建設。支持智慧養老產業園區建設,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智慧養老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發揮產業鏈協同優勢,形成規模效應。
注重技術賦能,提升智慧養老產品供給質量。智慧養老相關企業應加大研發投入,強化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技術在養老領域的深度應用,研發適老化、個性化、智能化產品。轉變研發理念,探索“老年人參與式設計”,深入了解老年群體的生活需要、心理需求、文化需求和使用習慣,提高產品的易用性和適配性。圍繞老年人健康監測、安全保障、日常照料等多元需求,重點開發智能穿戴設備、遠程健康監測系統、智能家居輔助設備等。加強產業鏈合作和跨行業協作,推動醫療、康復、護理、生活服務等要素整合,構建全方位的智慧養老服務鏈。
消除數字鴻溝,營造智慧養老友好環境。圍繞提升老年人數字素養,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認知水平的老年群體,開展分層分類的數字技能培訓,提高老年人對智能設備的接受度和使用能力。強化智慧養老產品適老化改造,在開發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老年人生理特點和使用習慣,降低使用門檻。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并行,避免老年人在智能化浪潮中掉隊。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機制,加強老年人個人信息和數據安全保護,增強其對智慧養老服務的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