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第一次宣布中國進入了新時代,并將我國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表述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表述是對我國社會基本矛盾的重大調整。從經濟學上看,新時代的本質是精神經濟。
量變到質變:從生活水平提高到需要層次的躍遷
過去我們對社會基本矛盾的判斷,歸根到底是一句話,供不應求,也就是物資供給不足,不能滿足需要。這是總量規模上的短缺,是對剛需的手足無措。經過本世紀初的需求拉動,再到近五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今,我們終于認識到,供不應求的大格局已經不再。我們已經進入供過于求的階段,人們不患寡,而患不好不美。這一切都在提醒我們,時代變了,我們的指導思想也應當與時俱進,不可能以不變應萬變。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在我國前一階段社會經濟發展成果的基礎上形成的。當人們為了生存和安全而奮斗的時候,還談不上美好生活。中國綜合國力的迅速提升,尤其是近年來,我們在政治、外交、國防領域的重大變革和成就,使人民不僅獲得巨大的安全感,也大大提升了人民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人民從追求物質財富,到尋求安全和尊嚴,再到更美好的生活,完成了過去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實現的目標。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其實質是向更高層次的對美、對尊嚴、對自我實現的需求。
美好生活的需要:本質是文化需要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的國家來說,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是不一樣。應當認識到,文化需要并不是高層次需要所特有的。但是,高層次的需要必然是更偏向精神和文化的。
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一種高級需要,其本質是以文化為核心的需要。所有的產品和勞務,最終都成為精神性的,都成為符號,成為價值觀的載體。從傳統的影視圖書等文化產品,到服裝、汽車,甚至住宅,都將成為一個人審美趣味、品牌偏好、社會地位、文化水平的綜合載體。文化將成為核心競爭力和重要驅動力。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p>
十九大報告對文化的論述無論是高度還是深度,都是前所未見的。更重要的是,在修改黨章時,大會又決定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一并寫入黨章,并且認為這有利于全黨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涵。這是我黨對文化的意義和作用的最新理論成果,更凸顯了社會主義文化在新時代的重大作用。
美好生活的需要,一是美,是可以看得見的。二是好,是一種全面的體驗。這不僅僅是質量好,而且要求設計更加人性化、個性化。美好生活是人人得到尊重,個性得到張揚的多樣化包容性社會。
美好生活不是無條件的,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之上的。其第一個前提是全體人民的脫貧,其起點是小康。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除非有極強的意志和修行,人們是很難覺得生活是美好的。要在2020年前,完成精準扶貧的攻堅,同時加大對城市困難群體的幫扶,建立健全體制機制,不讓一個困難群眾返貧掉隊。美好生活的第二個前提是各類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通訊設施和各類文化設施的完善。美好生活的第三個前提是社會的公平正義,自由和秩序。
美好生活是有意義的生活。人們的勞動和活動,不再是為了溫飽而掙扎,而是在物質充足下,從事喜歡的事情,從觀光、度假到體育、讀書和寫作。勞動不再是苦役,而是一種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一百多年前所構思的美好未來。
進入“后昂起階段”:中國新時代符合世界經濟發展規律
世界各國物質生產經過爆發式增長后,都經歷了一個特殊的“昂起階段”,這個階段有幾個特點。一是物質生產短缺問題基本解決。二是社會進入轉型,供給以創新驅動,需求以文化驅動。三是人均GDP將轉入一個快速增長期。中國經濟本世紀初15年的持續增長,具備了“昂起階段”的所有要素。從國際經驗看,這樣的“昂起階段”將持續10年左右,然后,進入“后昂起階段”。美國的“昂起階段”大致是在1960―1970年,中國的“昂起階段”在2005-2010年。
可以預見的是,“前昂起階段”的國家與“后昂起階段”的國家的人均GDP差距將會拉大。我們認為,中國將進入高基數復利增長期。按年均增長7%計算,再過30年,中國人均可以達到76123美元,將超過美國2015年的水平。只要保持這樣的國際安定、社會穩定,“后昂起階段”的中國在人均GDP上最終將趕上美國。
這只是從人均GDP來計算,由于中國人口基數約為美國的五倍,中國GDP總量趕上美國的進程也會相應縮短五分之四,也就是說,中國可望在6年左右,成為世界經濟總量第一的大國。因此,新時代,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偉大復興不是國強民窮的窮兵黷武,而是人民富足、社會發達、國力強盛、文化繁榮的新景象。
(作者為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紫金文創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