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志刊發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中指出:“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要堅持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高校作為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的結合點,要充分發揮先導性、基礎性支撐作用,推動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
發揮高校人才培養主陣地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人才資源是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的重要力量和顯著優勢。”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高校作為培養創新人才的主陣地,要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的有機統一。以思政課改革創新為抓手,用黨的創新理論鑄魂育人,打造“大思政課”實踐平臺,引導學生胸懷“國之大者”、扎根中國實踐,錘煉學生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臺、干大事業的使命擔當。堅定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加大高等教育對拔尖創新人才供給和科技創新的支撐力度,根據時代要求動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全學段全鏈條人才培養體系。同時,強化人工智能對人才培養的賦能作用,利用人工智能實現教學活動的更新和優化,實現人才培養的個性化和精準化。全球視野是拔尖創新人才必備的能力素質,應深化開放協同機制,通過國際聯合實驗室、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等,推動師生深度參與全球科技前沿合作。支持青年人才在國際組織實習歷練,培養更多具有中國情懷、全球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創新人才。
推動基礎學科與交叉學科協同突破。面對全球科技競爭向基礎前沿和交叉學科領域加速匯聚的新態勢,推動基礎學科與交叉學科協同突破,既是培養符合經濟社會發展所需復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徑,也是以學科建設推動解決國家、社會發展課題的重要舉措。高等教育必須勇擔使命,以學科體系革新激活創新潛能,以基礎研究突破筑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根基,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源頭活水。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加快布局前瞻性基礎研究,在數學、物理學等基礎學科實施長周期、穩定的支持策略,建設高水平基礎學科平臺,并通過制度創新破除短期功利導向,促使青年學者在戰略前沿領域開展持續性深耕。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人工智能+”“數字+”“綠色+”等交叉領域為突破口,推動學科深度融通,構建跨學科攻關聯合體,通過基礎學科的“深挖井”與交叉學科的“架橋梁”,形成理論突破—技術革新—產業升級的傳導鏈條,以學科協同突破助力高質量發展。同時,推進人才評價體系改革,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評價標準,強化重大問題凝練與資源精準配置,最大限度釋放科研人員創新活力。
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產學研深度融合是加快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路徑,也是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的關鍵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圍繞國家重點領域、重點產業,組織產學研協同攻關,在重大科研任務中培養人才。”作為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主力軍,高校需要不斷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強勁動力。積極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建立學科—產業雙向賦能機制,圍繞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聯合龍頭企業建設校企聯合實驗室、產業創新學院等載體,將產業技術難題轉化為教學案例和科研課題;進一步暢通成果轉化渠道,聚焦從研究到應用的全周期創新,完善“中心+節點”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建設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依托國家大學科技園、概念驗證中心等平臺,推動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技術定向孵化,加快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立足區域產業特色,構建差異化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定向培養、定制輸送等機制,推動人才供給與區域產業升級精準對接,形成人才驅動創新、創新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環。
(作者為中央財經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