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習近平總書記在日前發表的《加快建設教育強國》重要文章中強調,“要堅持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教育培養人才,為科技創新提供理論支持和智力保障;科技促進教育,不斷豐富教育資源和優化人才培養模式;而人才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是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三者相互促進、良性循環,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進步,為中國式現代化筑牢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我們要深刻認識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的重要意義和深刻內涵,準確把握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內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撐性,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一體統籌推進,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
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的內在理路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圍繞高素質人才和科技制高點的國際競爭空前激烈。我國經濟正處在高質量發展爬坡過坎的重大關口,急需改變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競爭新優勢。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教育是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基礎支撐與先導力量。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能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和創新主體。科技是經濟增長和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也是教育改革和人才成長的催化劑。人類歷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進步都伴隨著勞動工具的改進和勞動者素質的提升,可以說科技創新離不開高素質人才,而人才的規模結構又取決于科技創新的需求與方向,依賴于高質量教育體系。人才是教育成果的直接體現,也是科技創新的關鍵因素,其培養、素質和使用對經濟社會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
只有增強系統觀念,突破傳統教育、科技、人才條塊化、分散化、單一化的發展模式,構建起“教育塑形人力資本—人才激活科技創新—科技重構教育范式”的一體統籌推進模式,以更大力度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培養高素質人才、推進高水平科技創新,才能為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提供有力支撐,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走出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教育、科技、人才共同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應從中國式現代化的高度認識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這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離不開把人口優勢轉變成人才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是一個大國,對人才數量、質量、結構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滿足這樣龐大的人才需求必須主要依靠自己培養,提高人才供給自主可控能力。”教育發展讓每個人充分享受到高質量的教育服務體系,全體人民的科技與文化素質不斷提升,有的放矢地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使人口規模巨大的優勢轉變為有足夠的人才支撐科技創新的發展潛能。科技創新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強大動能,從而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以推動產業升級、提高生產效率和發展新興產業等方式,促進經濟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以原始創新能力和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保障國家的經濟安全和產業發展不受制于人;以經濟硬實力、文化軟實力與世界各國和平交往。加強科技創新既需要通過教育事業輸送優秀人才,又能夠推動教育領域改革和發展,是推動人才培養的重要動力。人才培養是連接教育和科技的橋梁,通過教育培養的人才進入科技領域,敏銳捕捉科技發展前沿,攻克技術難題,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這種人才流動和集聚又能夠促進教育的繁榮和科技的交流,更好把我國的教育優勢、科技創新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競爭優勢。
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本質上是知識流、技術流、人才流在時空維度上的動態匹配,只有將教育的基礎性作用、科技的革命性動能與人才的能動性價值進行系統集成,形成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結構化力量,才能實現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的中國式現代化。
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的具體要求
中國式現代化對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提出了新的具體要求,包括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全面提高人才隊伍質量。
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強化教育的基礎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以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教育承擔著知識再生產與人力資本迭代的功能,實施教育強國建設行動計劃,著力推動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職業教育適應性改革、高等教育創新突破,構建“基礎研究—應用轉化—技能升級”的全譜系教育體系,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匹配的知識供給能力,推動教育從“量”的積累轉向“質”的躍升。
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升科技的核心推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科技發展為教育和人才培養提供豐厚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科技創新為教育和人才發展指明方向,要建立“需求牽引—基礎突破—產業應用”的循環加速機制,促進科研成果的高水平創造、高效率轉化。塑造適應創新發展需求的現代化科研生態,探索新型科研組織模式,大力培育面向科技實踐的創新型、實用型人才;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擴大科技開放合作,將產業發展的最新需求和科技發展需要及時與學科布局和人才培養模式相匹配;優化資源配置,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創新氛圍,確保科研人員的創造力和潛能得以最大限度發揮。
全面提高人才隊伍質量,增強人才的主體引領作用。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是教育科技協同發展的核心載體,既為教育和科技發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資源,同時又是教育和科技發展的共同產物。科技發展史證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應更加注重人才梯隊建設,加快形成“頂尖人才引領—骨干人才支撐—青年人才蓄能—國際人才協同”的金字塔型戰略人才力量體系,發揮好人才高地和人才平臺的輻射作用,為教育和科技發展提供充足的主體力量和豐富的人力資源,努力推動實現“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提升,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作者系貴州大學副校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