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時強調,“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要認真落實黨中央部署,加強協調配合,形成推進合力”。會議提出,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基本要求是“五統一、一開放”(即統一市場基礎制度、統一市場基礎設施、統一政府行為尺度、統一市場監管執法、統一要素資源市場,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新征程上,貫徹落實黨中央部署,應深刻認識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戰略意義,準確理解“五統一、一開放”的基本要求,加強協調配合、形成推進合力,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勁動力與活力。
1.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戰略意義
近年來,我國加快建設統一大市場,在促進要素高效配置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不僅是習近平經濟思想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理論創新,更是科學把握市場演進歷史規律、回應市場發展現實需求的戰略選擇,為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構建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了戰略支撐。
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的重要基石。從理論邏輯來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商品流通和市場的理論,為統一大市場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石。馬克思的社會再生產理論指出,社會再生產過程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這四個環節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就是暢通這四個環節之間的聯系與循環,促進國內供需有效對接,推動形成有機整體和社會再生產。馬克思主義認為,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通過市場機制發揮作用。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遵循價值規律和市場原則,有助于在更廣闊的市場中分工協作,實現規模經濟和專業化生產,讓更高質量的產品脫穎而出,為高質量發展增強新動能、開創新局面;有助于打破區域間市場壁壘,發揮我國經濟縱深廣闊、應用場景豐富等優勢以及市場機制優勝劣汰功能,加快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必然選擇。從歷史邏輯來看,大國經濟的成長無不伴隨著市場體系的統一與拓展。美國19世紀末期,通過破除州際貿易壁壘、布局全國鐵路網,奠定其經濟騰飛的重要基礎。歐盟逐步建立統一的歐洲大市場,促進成員國之間的產業聯系與貿易往來。我國歷史上曾經建立了部分統一的市場體系,推動了一定時期的國家繁榮強盛。比如秦漢時期“車同軌”促商貿聯通,北宋時期紙幣通行便利國內貿易。新中國成立后,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構建了全國統一調配機制。改革開放以來,逐步引入市場機制,“放權搞活”激發了地方積極性,市場體系建設經歷了從初步探索到逐步完善的演變過程。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了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戰略部署,采取一系列措施推進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激發了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既是對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全國一盤棋”寶貴經驗的繼承,更是統籌推進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和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
構建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關鍵舉措。從現實邏輯來看,全國統一大市場如同血脈經絡,將國內與國際緊密銜接,以高水平對內對外開放增強破解現實難題、應對國際環境變化的強大韌性。一方面,以對內開放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推動創新發展、產業升級與區域協同,有效應對內需不足、增長乏力、轉型滯后等現實難題。另一方面,以對外開放增強國際資源要素的吸引力與配置水平,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空間,主動對接國際規則標準,不斷增強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中的影響力,推動國內統一的規則標準國際化,提升在國際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與引領力,加快建成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2.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基本要求
“五統一、一開放”的基本要求,是對政府與市場關系、中央與地方權責、國內與國際循環的優化提升,標志著我國市場體系建設從破壁清障的“攻堅戰”邁向破立并舉的“縱深戰”。“五統一”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基礎性要求,“一開放”是融入全球大市場的關鍵性引擎,共同構筑起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基石。
以統一市場基礎制度為基礎。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構成統一大市場的底層運行邏輯。加強對各類所有制經濟產權的平等保護,建立健全產權執法司法保護制度,破解知識產權維權周期長、成本高等問題。市場準入制度改革以負面清單管理為基礎,持續放寬準入限制,打破“玻璃門”“旋轉門”“彈簧門”。強化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剛性約束,確保各類市場主體在要素獲取、市場準入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構建覆蓋各類主體、制度規則統一的全社會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發揮信用“身份證”作用,保障合法權益,促進公平競爭。
以統一市場基礎設施為支撐。當前,我國基礎設施不完善、物流成本較高等難題依然存在。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必然要求加快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降低物流等成本。在交通領域,深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改革,推動流通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升級。在能源領域,加快傳統能源轉型,加強能源輸送通道建設,加快智能電網建設等。在信息領域,則需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型設施建設。比如,北京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向社會開放1.8萬個高質量公共數據集,推出智能網聯汽車、創新醫療設備等70余個典型應用場景。
以統一政府行為尺度為抓手。統一政府行為尺度涵蓋政府決策、執行、服務、監管等全流程中的邊界清晰、標準一致、政策統一,避免政策執行尺度的“選擇性落實”“偏差式執行”、行政執法尺度的“同案不同罰”“畸輕畸重”、行政審批尺度的“地方壁壘”“部門梗阻”等。統一政府行為尺度本質上需要理念層面“樹共識”、制度層面“定標準”、執行層面“強監督”,統籌好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關系,減少對市場的直接干預,形成“全國一盤棋”。
以統一市場監管執法為保障。建立健全統一的市場監管規則和標準是維護市場秩序、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前提與保障。應制定統一的市場監管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建立統一的市場監管執法平臺,形成線索移送、案件協查、結果互認、持續跟蹤的閉環管理。提升監管執法力度,推進綜合執法,解決多頭執法、重復執法等問題。構建全國統一的信用監管標準體系,運用大數據等新技術推動市場監管智能化精準化,完善央地協同監管機制,以“負面清單+信用監管”構建跨區域聯合懲戒機制,推動信用信息共享互認,嚴厲打擊各類跨區域違法違規行為。
以統一要素資源市場為關鍵。當前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已進入深水區,各類要素流通不暢問題亟須進一步破解,比如土地要素的資源錯配、勞動力要素的制度壁壘、技術要素的轉化低效等。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必然要求加快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各類要素資源市場的統一與優化配置。在土地方面,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促進土地資源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在勞動力方面,消除戶籍、社保等制度性障礙,加快勞動力自由流動與合理配置。在資本方面,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在技術和數據方面,完善技術交易市場,促進技術轉化應用,規范數據交易行為,釋放數據要素價值。
以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為引擎。堅持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相結合,是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方向和動力引擎。對內開放要進一步打破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防止搞自我小循環,促進區域間的經濟合作和協同發展。對外開放要加強與世界各國和地區的發展合作,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準確把握高水平對內對外開放的新要求,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和更高水平開放深度融合,推動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深度融合,推動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深度融合,不斷提升我國市場的國際化水平和影響力。
3.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實踐路徑
面向“十五五”,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必須聚焦重點難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政府、企業、平臺等多主體協調配合,推動資源要素、市場規則、營商環境等多領域形成合力,將超大規模市場打造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戰略高地、吸引全球資源匯聚的強大磁場。
進一步治理低價無序競爭,推動產業升級。一方面,將低價傾銷、偷工減料等違法企業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加強對電商平臺算法干預定價、虛假促銷等新型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監管,嚴厲打擊惡意壓低價格、擾亂市場秩序等行為。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產品質量監管體系,嚴格執行質量標準,倒逼企業加大研發力度,推動企業從“低價競爭”“無序競爭”轉向“創新競爭”“質量競爭”。特別是對于能耗高、污染重、質量差的企業和產能,依法依規關停并轉,以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以智能化綠色化為導向推動產業升級。
進一步規范政府采購和招標投標,強化公平審查。完善政府采購和招標投標的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嚴格執行采購和招標信息公開制度。建立健全中標結果公平審查機制,組織專門的審查小組,對中標候選人的資格條件、投標文件的完整性和合規性、評標過程的公正性等全面審查。借助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招投標規范建設,嚴格審查可能存在的串標圍標等行為。健全自我審查與外部監督相結合的審查機制,推動跨區域跨部門聯合公平會審,統一審查標準,防止審查走樣變形。
進一步加強招商引資信息披露,優化營商環境。一方面,引導地方招商引資從“粗放式”“內卷式”向“精準化”“開放式”轉變,引導從依靠“政策紅利”“政策洼地”等單純依賴行政資源獲得優勢,轉向依靠創新發展、優質服務、產業聯動贏得市場。另一方面,完善招商引資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招商引資信息平臺,推動政策信息“一網通曬”、項目信息“全程可視”、要素信息“供需對接”,以信息公開倒逼公正執法,優化營商環境,規避“暗箱操作”“承諾不兌現”等風險。
進一步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培育優質企業。應對貿易戰和全球經濟疲軟等風險,應暢通出口轉內銷路徑,在金融信貸、稅收優惠、進出口配額等方面給予優先支持,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鼓勵企業“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深度推進“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加快培育內外貿暢通、抗風險能力強的優質企業。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聚焦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支持企業開展國際認證、商標注冊、專利申請等,推動創新協同與全球聯動。
進一步開展規范涉企執法專項行動,健全體制機制。應持續開展規范涉企執法專項行動,完善涉企執法公示、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等制度。健全有利于市場統一的財稅體制,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推進稅收制度改革,探索逐步由生產地和生產性稅基征收向消費地和消費性稅基征收轉變,使地方收入分成比例和公共服務水平相掛鉤。完善統計核算制度,研究制定針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新型統計監測指標,為規范涉企執法、統一大市場建設提供統一的統計標準與口徑。此外,還要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阻礙統一大市場建設、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
進一步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完善考評體系。以正確政績觀引領發展方向,引導領導干部將本地發展置于全國統一大市場框架下考量,健全有效防范和糾治政績觀偏差機制。堅持全局意識、系統觀念,將國家長遠進步、人民長久幸福作為政績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民生改善、福祉增進作為政績核心;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將節能減排、綠色低碳作為政績要求。完善高質量發展考核體系和干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注重將科技進步貢獻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單位GDP能耗等納入考評體系;注重市場統一導向,增加居民收入、生態環保、財政健康等約束性指標,建立市場分割指數、要素流動效率等統一性指標,設置區域間稅收差異、政府采購公平性等參數;注重構建多元化考評方式,建立多主體參與、多手段協同的綜合考評機制,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向縱深推進,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作者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市情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