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經濟發展表明,企業強則國家強。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頂梁柱”。堅定不移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重要支撐。當前,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的數字經濟,成為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引擎。國有企業要勇當原創技術“策源地”、現代產業鏈“鏈長”,以數字化轉型推動科技產業變革,在數字經濟的新賽道上爭先率先。
增強數字化變革的戰略意識。數字技術、數字經濟發展,推動各類資源要素快捷流動、各類市場主體加速融合,促進市場主體重構組織模式、實現跨界發展、延伸產業鏈條,有力有效暢通經濟循環、增強經濟韌性。面對數字化轉型要求,企業要著力解決“不想、不敢、不會”的問題。“不想”是囿于傳統觀念和路徑依賴,對新技術應用持抵觸情緒;“不敢”是面對轉型可能帶來的陣痛期和風險,不敢率先探索,就地觀望、躊躇徘徊;“不會”是缺少方法、技術和人才,以及成功經驗和路徑。轉型發展必然面臨觀念、制度、管理、技術、人才等方面挑戰,其中觀念上的轉變最為核心和關鍵。廣大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省屬企業,長期深耕各自領域,產業鏈長、技術積淀深,要以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主線,系統規劃、全面推進,做好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兩篇大文章,促進企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爭當數字經濟發展排頭兵。一方面,利用數字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智改數轉”,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市場服務等產業全鏈條推進數字化轉型,由點及鏈及圈建設多層次工業互聯網平臺,提高數字化效率的同時實現價值創造和提升。另一方面,堅持創新驅動、應用牽引,聚焦戰略前沿和制高點領域,提升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形成新增長點和發展新動能。
構建適應數字化的管理架構。作為重要生產力和關鍵生產要素,數據滲透到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環節。發展數字經濟,必須破除數據壁壘和信息孤島,推動全方位、全過程、全領域的數據實時流動與共享,在企業整個業務流程中實現跨部門的系統互通、數據互聯,促進基于數據的跨區域、分布式生產運營,提升全產業鏈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在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中,要求全面實施數字化轉型行動計劃,加快重點領域企業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國有企業層級較多、架構相對復雜,要著力構建開放、扁平、靈活的組織體系、管理架構,推進經營管理和商業模式數字化轉型,有力有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比如,引入平臺理念、生態理念,開拓業務創新邊界,加快業務決策周期,形成敏捷型組織架構。國有企業門類多、跨度大、發展階段不一致,要堅持“一企一策”、分層分類、一體推進,推進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提升協同管理和服務水平,從傳統的追求降本增效提升到加快轉型升級、實現數字治理上來。
完善數字化人才的培養機制。數字經濟的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人才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活力因子。國有企業資源整合能力強、配置效率高,要進一步優化人才開發投入機制和選拔培養體系,著力造就一批適應數字經濟發展、具備數字化知識結構和數字化動手能力的人才。聚焦技術技能型人才,在職業教育階段開展“訂單式”培養,開展與數字技能相關的競賽活動,讓更多“數字工匠”茁壯成長、脫穎而出。聚焦創新研發與高層次應用型專業人才,聯合高校推進數字經濟和前沿數字科技創新相關學科建設,開展數字經濟相關研究,培養一批敢啃“硬骨頭”、勇闖“無人區”的領軍型人才。聚焦善于跨界整合的高端人才,積極參與面向數字經濟的新工科、新文科建設,推動企業各板塊交叉融合、互促互進。數字化人才培養離不開良好氛圍,國有企業要構建面向全體員工、貫穿全生命周期、服務全產業鏈的數字學習體系,讓數字素養和技能融入發展、植入文化、深入人心。
激發數字化生態的活力動力。數字經濟發展是探索性創新,需要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自主權、先進數字技術產業主導權。國有企業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要結合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著力營造多主體協同、多要素融通、制度環境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更加注重聚焦戰略前沿,切實擔起原創技術“策源地”、現代產業鏈“鏈長”的重大使命,在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傳統基礎設施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創新平臺載體建設、數字化治理、數字安全等方面率先探索,更好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群眾高品質生活、社會高效能治理。更加注重開放協同創新,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與高校、科研院所等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打造“研發—轉化—生產”良性循環的創新鏈,提升關鍵軟硬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壯大核心產業鏈、穩定供應鏈,引領帶動更多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更加注重應用牽引,讓巨大的市場需求、海量的應用場景成為新技術、新產品落地驗證和迭代升級的試驗場,打造具有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東吳商學院、蘇州大學東吳智庫)